后者自然好说,凭着他灭掉六百西夏捉奴军,就不会有人再说他无能了。但若是前者呢?
支持新政的一众官员都站了出来,赵祯便知道,想要借此做些文章的事情是不可能了。然后他又看了看其它的臣子,见他们并没有说话的意思,便还抱着希望的问着,“其它的爱卿可有不同意见?”
这些人中,也不全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新政就在眼前,他们却不得不这样去做,这样去说。
寂静一片的朝堂上,接下来随着仁宗赵祯开口被打破,“战报大家都看了,现在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苏石给了赵祯一种创造奇迹的感觉,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苏石也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
倘若是大宋派出大军,想要重创六百人并不难,可想要将他们全歼了,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但这样的事情偏偏被一个散官给做到了,还是一个虚岁只有十五岁的年轻人,一个可以称之为少年之人。
他们之中,有人想着的是不应该冒然的发起战争,这于他们太平日子不利。
如果是这样,一直被国家养活的军队又算什么?是他们真的太无能了吗??
这要让那些所谓的名将情何以堪?
说是大多数人遗忘,那是因为还有人记得苏石,像是李家、苗家、曹家和庞籍等人,他们手中的商品存货可都不多了,即便是一直限购也支持不了几个月,他们可都是在等着苏石回来补货去赚大钱的。
能发出这样声音的人,显然都是城府不高,还需要历练之人。
但在发出声音之后,那人也就很快闭上了嘴巴。这可是八百里加急战报,没有足够的实证,谁敢乱说?
这就是为何明明大家都看到了战报,却没有作声的原因所在,实在是.实在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好呀。
以往有六百里战报送来的时候,不是伴随着臣子们怒气的骂声、就是欣喜的兴奋之音。何曾有过这样的战报,所看之人都是一言不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点的,最最重点的是,现在苏石在哪里?
是不是真的已经入了辽境,还是已经向京城而返。
不知兵的人就算了,但凡是知兵之人,统过兵打过仗的,那谁不知道西夏捉奴军的厉害,那可是西夏军中的精锐。
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任何个人的强大反倒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同样是什么都没有说,表情也是跟着不断变化着,随后他就默然的把战报向一旁递了过去。
按说苏石不管是全灭了西夏捉奴军还是入了辽地开始翻江倒海的折腾,于大宋而言都是好事情。敌人乱套了,敌人的军队有所损失,就等于大宋的军力变得更强大了一些。
也有人是因为惧怕辽与夏,且内心中不看好宋军,他们当然也不会站出来表达什么不同意见。
用了好一会的时间之后,战报这才从重臣手中传了一个遍,到了那些品阶相对较低的臣子手中。然后原本寂静的垂拱殿中,终于有了其它的声音传出,“什么?这不可能,这不会是弄错了吧。”
换一个时间发生这些事情,范仲淹或还会犹豫是不是可以趁火打劫,甚至是支持一下苏石。可是现在,一切都要为新政让道。
面对着赵祯的询问,其它的臣子大都低下了头。
待战报在所有人手中抡了一圈之后,终于大家也能理解为何没有人发上一言了,感情他们不是不想说话,表达态度,而是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呀。
仗打赢了,那是苏石的功劳,是官家英明决策的结果,与他们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可是一旦败了,谁站出来支持那以后谁就要背锅了。
范仲淹并非是众臣之首,若是平常,他或许还会推辞,可是现在,他急于想知道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这便也就顾不得那许多,接过战报连忙就看了起来。
这就说明一切是真的了。那如果是的话,朝廷要如何应对呢?
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的通直郎苏石,真是凭着用经商所赚的钱招募来的所谓苏家军到了宋辽边境之地,且还在那里首战就灭掉了西夏的捉奴军六百人。
“陛下,臣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玩笑而已,这一切的所为都是通直郎自已的行为,与我们大宋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有关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派人与大辽和西夏说一个清楚。”
像是其它的李家、苗家、曹家和庞籍等人,他们不想看着苏石强大起来,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合作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即是合作,那就要有双方实力尽可能平衡,倘若一方太过强势的话,这个合作也就要到头了。
可不管如何,众人的决定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支持借着苏石之事与辽、夏开战,他们不会去帮着苏石,看着他成长壮大起来。
好在的是,百官之中苏石也不算是孤立,至少还有一人是支持他的。就见包黑子手持笏板站了出来,“陛下,臣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