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听到辽国不想打了,把朝堂上这些老爷给高兴坏了。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一人想要着提出条件的事情。
话在说回来,就算是张俭没有坑杀他人的意思,他们真的去了石门镇,见到了苏石,那真的就能说服对方退军吗?
相比于以前出使宋国,就没有一次像是这回这么急的。
即是上面同意和谈,张俭便自告奋勇做了大使,带人直向着大宋汴梁而去。
与之前的进贡数额还是一样的。在早的时候是银十万,绢二十万匹。但随着苏石几次出手,已经降到了低点。
透露一点大概意思就算是不错了,这回却是提前就把目的说了出来,也就是意在告诉大宋,你们做好准备了,我们不准备打了,你们看看应该怎么办。
他很不喜欢这种处处碰壁的感觉。
苏石现在虽然不闹腾了,但他的存在,让周边很多城池不得不封闭。
终于确定了苏石大军出现在滦河城,萧英与张俭大为松口气的同时,又一次写了奏书,提出与宋和谈之事。
他们担心,担心万一自己提了条件,辽国再不答应,还要继续打下去可怎么办?
却没有人去想,能有今天的这个局面,是谁创造的。
那里没有城墙,不易防守。
辽与宋依然是兄弟国家,有着兄弟之盟,互不侵犯。
镇子里竟然连一个百姓都看不到,应该是提前得到消息都逃走了。
可说到不好打交道,那还真不好打。同样是朝中的不少臣子,可是没少被苏石挖苦、甩脸子。甚至还有像是范仲淹这样的,直接因为苏石被罢了官的。
如果是,以宋怕辽的事实,就算是死了一个大臣,怕是也无人敢替其讨回公道,那岂不是白死了?
文彦博自告奋勇,在张俭还未到汴梁之前,就担任了与辽和谈权全大臣的身份。
可这一次和谈,大宋却没有讨得什么便宜,这个时候谁知道苏石会不会生气?
如果真的生气了,他不退兵,谁能将之奈何?
一路走来,所能遇见的,不是大门关闭的城池,便是辽军斥候远远而视。苏石已经发现,这些辽人并没有找他们麻烦,或是说与他们一战的意思。
现在他们都不敢想着去围剿苏石,只要他不折腾自己那就是万幸。而就是这个时候,上京城的那些辽国官老爷们终于就和谈之事谈论出了一个结果——同意。
大军没有走什么弯路,一路顺利南下而来,并在十月中旬突然出现在滦河城外。
已经十月末,天气越来越冷。
按说,一个连百姓都没有,任何物资也不存在的镇子,对于三万大军而言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汴梁城,提前一步得到了消息,辽国将派新任三司使张俭来访,商量的就是两国和谈,并世代友好之事。
上一次入辽的的时候,苏石就来过这里,这一次倒是有些轻车熟路的意思。
只是这一次,滦河城先一步收到了飞鸽传信,提前一步关闭了大门。
城内的辽军就站在城楼之上,眼看着苏家军沿城前而去,消失不见。
时间短还能坚持得住,可若是时间一长,城内这么多人,总是要吃喝的,难免就会出问题。
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辽人要坑杀大宋臣子的阴谋。
对于这些东西是如何出现的,大家没有人去问,反正有的用就行,这一点,大家早就习惯。
就这样,在辽国数城包围之中,苏石就这样安逸地开始猫冬,这个结果怕是很多人想都不敢去想。
派出了所有的飞鹰斥候,一放就是上百里远,为的就是防止辽军会趁他们休息的时候包围而来。
他认为,这是一次自己表现的机会,正好可以弥补之前判断失误,做出对西夏错误判定的事情。
石门镇就是苏石选择的休息之地。
苏石眼见滦河城大门紧闭,只得下令大军继续南下,跟着来到了景州首治之地遵化附近。
虽然说,现在的辽军被他们打怕了,这种可能性很低,但也还是存在的。
苏石这一次的确是选择了南下。
“不可。”苏石摇了摇头。
苏石大军就在石门镇中安定下来,听到消息的萧英与张俭也长松了一口气。
十一月,张俭入了汴梁。
怕是整个大宋,也就只有官家的话,苏石才会听。
但问题是,赵祯又怎么可能跟着张俭入辽,那岂不是把国运都压上了,就算是赵祯有这个胆量,其它的臣子也是不会同意。
派谁去,谁去能解决问题?
这就是成为了和谈之后最重要的事情。
张俭摆出了一副,没有人跟着自己,自己就不离开,那辽与宋也不算是和谈成功的样子就是赖着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