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暂时地达成了共识之后,包拯就亲写了一封书信,着胆大之人去找已经来到附近的苏家军,把要见面的信件送到苏石手中。
“哼!”
第一,苏石不能留在赵宋境内,不然的话,这就是对赵宋王朝的亵渎。如果他真这样做,大不了鱼死网破,宋军也不会饶了他。
可这一次,为了苏石的事情,包拯第一次管起了闲事。
在发现用武力不能把苏石如何之后,赵祯也不得不后退一步,不在针对苏石的同时,提出了两个要求。
苏石很自信,说起这些话的时候,更是没有半点的犹豫之意。
赵宋朝廷上那般大老爷们,也不知道脑子是怎么长的,竟然逼着苏石去监斩自己的女人,这就等于把原本旺盛的火堆上又添了一把干柴,不出事才不正常。
他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有能力,但做事也是如此的高调。
仅是一句话,便让包拯脸上笑容更盛,这可是苏石对他的一种信任。当然,如果没有后半句就更好了。“如果这是陷阱,某也不怕,因为打起仗来你们还真不是对手。”
倒是包拯,语气还是一如既往般的亲切,甚至一见面还打趣的说着,“石哥儿,你好大的胆量,竟然带百人就敢赴约,难道就不怕这其中有什么陷井?”
这其中,除了包拯与苏石是忘年交,私下关系很好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包拯知晓苏石在军事上的厉害。
为什么在针对苏石的时候,就没有一个人来问自己呢?
想到这些,包拯怎么能没有气,目光几次看向庞籍的时候,眼中全是责问,甚至还有隐隐的愤怒。
大树之下,苏石下马,大步来到包拯与庞籍的对面拱了拱手道:“久违了。”
没有任何的称呼,这是苏石在发泄心中不满的一种方式。
所谓的商量,就是苏石可以适当地截留一部分钱财,但要交出大部分来才行。
包拯算是把苏石给研究透了。而若是他在汴梁城,就在苏石的身边,还可以给予一些个提醒,让一些事情不至于向最坏的方向发展。但他不在。
苏石有办法弄来很多的粮食,这应该就是他有钱的原因所在。
用不好,利剑同样可以伤了自己,这也是让人担心的事情。
如果当时苏石离京的时候,赵祯没有派禁军追杀,而是放由苏石离去,有些事情还是可以商量的。
汴梁城中,苏石先是受了委屈,对付李唐原本是大功一件,可因为有人从中阻挠,重要的人证不在,使得读书人被蒙蔽,反过来苏石就有了麻烦,这样的事情落在包拯身上,他可以忍,但苏石能干吗?
官家明知道冤屈了苏石,但为了大事化小,竟然要牺牲苏石,让他低头认错,让他入狱三月,这不是苦苦相逼又是什么?
更有甚者,连辽国都知晓卢思俏是苏石的女人,不敢将她如何。
当初旁观来着的,现在说自己委屈了,活该!
庞籍依旧陪着笑,然后把官家之意给大概说了出来。
苏石年轻,疾恶如仇、性格耿直、脾气一上来,他只认道理不认人。这算是一种好的品质,但这样的人做事也最容易得罪人,不知何时就要受人记恨。
现在的苏石,可以借着系统之力,一拳打出七百斤的力量。且只要信仰点有,他的体力就不会枯竭,这一点是所有人都比之不了。
苏石后半句一说,包拯就是一头的黑线。
用好了,他就是一把利剑,可以把一切的威胁斩于萌芽之中。
包拯不说话了,他知道想要办成这两点很困难,可就如庞籍所说,这是官家的旨意,作为臣子,他总是试一试的。
一切就变了味道,事情的发展轨迹也就有了不可控的局面出现。
庞籍强挤笑颜的拱了拱手。现在的苏石已经不是赵宋的臣子,这一刻庞籍对于苏石而言,已然没有了任何的价值,自然而然也就摆不了什么谱来。
会面的地址是包拯定的,就在当城寨外的一棵大树之下。
苏石答应了下来,两天之后,当城寨中,苏石就与包拯和庞籍见了面。
这话初听很狂傲,但也是事实。
至少,就包拯所知,如果他下令北境之军围剿苏石的话,怕还真不会有多少人卖力。不仅如此,怕还有些人会反过来站在苏石那一边。
就像是这一次,苏石已经来到了北境,但包拯就是不敢把消息公开,就是生怕会出什么意外。
别看这一年多来,包拯一直呆在北境,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实事。可若是说到影响力来,他还是远远不及苏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