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06.第206章 故事感 无穷尽  这个导演要谢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路平要完成的任务很简单,把正常情况下位于腿部以下那薄薄一层雾气,扩散到树冠顶部,营造出薄雾笼罩整片树林的效果。

陈一鸣特地从八一厂借来了拍《1951》时合作过的烟火师罗宝河,跟路平一起开发最自然贴合的雾气。

10月7号,罗宝河与路平基本实现了雾气延伸的效果,每5个发烟罐可以覆盖方圆三十米的范围,大概能支撑3分钟的拍摄。

拍摄时所需要的面部高光,则由王礼荥老爷子的打光来补足。

隔天这场戏的一众小演员由老师和家长带着来到皇城镇,镇子里唯一的旅馆立刻闹腾了不少。

两个主演,张子风和陶奕西,一个10岁一个7岁。

张子风就是陈一鸣从《大地震》里薅来的羊毛,也是最终促使陈一鸣下决心使用大小两版演员的主要原因。

她长着一张祖师爷喂饭吃的脸,不在于多漂亮多精致,而是镜头下自带故事感。

所谓故事感不是虚无缥缈的主观感受,而是指演员的五官在妆造的配合下,具有多种气质层面的可塑性。

拿张子风来说,她的五官量感小,因此会给人一种干净的距离感。

双眼又黑又亮,眼角微微下垂,眉骨纹路贴合,直视镜头时有种小动物般的无辜感。

脸型瘦削,鼻梁高挺,轮廓清晰,眼神又自带一丝倔强,完美的少年感。

王小刚在《大地震》里主要突出张子风的前两点,陈一鸣则重点利用第一和第三点。

陶奕西则是陈一鸣从央视少儿艺术团淘来的优等生,小姑娘看上去一团孩气,但是已经主演过《红楼梦》与《白蛇传》两部大戏了。

当然,都是小孩演大戏的少儿版。

身架、台词、表情都可圈可点,且经受过实践检验,扮演“少有大志”的儿童版武则天,已经够用了。

另外七八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都是来自魔都戏曲学校的学员,负责扮演小木兰的同乡跟班。

10月9日天还没亮,陈一鸣一行人领着张子风和陶奕西来到胡杨林,试拍几条特写。

早晨6点半,第一缕光线从地平线挣脱而出,柔和地打在胡杨林的树冠上。

路平开启发烟罐,白色的烟雾混杂着即将褪去的雾气,渐渐弥散在林间。

雾气吸收掉多余的光谱,把折射进来的光线过滤成浅黄色,在镜头下呈现出一股暖洋洋的氛围。

张子风站在一棵胡杨树后,探出大半个脑袋。

自然光线斜向下打在张子风的额头上,在鼻子下缘留下一道浅浅的斜着向右拉长的阴影。

王礼荥提前安排助手在侧前方3步远的距离打出一组5盏灯,通过遮光板反射补光,给张子风的脖子和下巴提升亮度,弥补自然光入射角过低造成的色差。

拍完张子风的特写,换机位拍树林边缘陶奕西的特写。

这里的光线略显驳杂,王老爷子的布光时间更长,等到准备完毕,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

阳光入射角变了,机位也得跟着变,机位变了布光又要跟着调整,改来改去无穷尽也。

赶在光线不合要求的最后时限,陶奕西的特写试拍勉强完成,今天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

只有晚上传回来的已调色素材符合要求,才算是功成圆满。

而两个小姑娘实地一走戏,也让陈一鸣发现了一个之前忽略的问题。

那就是作为替身的王威比小姑娘高出一大截,这个问题原本不算致命,但是叠加日出光线的低角度之后,原本的机位和打光方案,损失了过多的冗余度。

总结一下,就是ppt还得继续改。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