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导,蒋帅导演曾发表评论,认为《木兰》是一部中庸之作,不在于手法,而源于定位,对此您作何评价?”
蒋胖子的发言是这两天的热门话题,这厮看似持论中正煞有介事,但脱不开硬蹭热度哗众取宠的嫌疑,被陈一鸣的粉丝喷得狗血淋头。
不过他的话还是颇受影评人赞许的,毕竟他说的是中庸而不是平庸,谈的是定位而不是技法,主题先行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深得辩论之道。
实话实说,蒋胖子的评论还真不太好反驳,人家已经给陈一鸣留面子了,事实上说《木兰》平庸的也大有人在,说穿了不就是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那些套路各种因式分解么。
对此陈一鸣也不能不承认,拍摄时的诚意满满,掩盖不了电影立意的功利色彩,这就是一部商业大片。
陈一鸣故作思索片刻,才掏出早就想好的答案。
“电影这东西见仁见智,拍完之后就跟我这个导演无关了,因此我尊重每一个观众评价电影的权利,毕竟人家钱买了票。
不过蒋老师的评价已经超乎电影本身,涉及到对我本人主观动机的猜测,那我就有话可说了。
我不知道蒋导话里的定位指的是什么,于我而言一个导演对自己作品的定位大抵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想拍的,一种则是受人之托,陈一鸣的电影都是第一种。”
电视台的女记者继续追问道,“陈导,这次《木兰》没有去海外参展,大家都很意外,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问的很和善,潜台词却跟蒋胖子一个意思,就是说陈一鸣“自甘堕落”呗,为了票房迎合观众拍商业片。
按理说陈一鸣不该被归到文青导演的行列里,自他出道以来,一直都走的是商业路线,参加电影节不过是为了公关炒热度而已。
但是谁让他的《1951》在戛纳和奥斯卡屠神证道了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戴上了之后再想摘下来,可也没那么容易。
说穿了,《木兰》不去参展单纯是因为没必要而已,只是这个理由不适合当众说出来。
于是陈一鸣不假思索地答道,“大家为了这个项目忙了两年多,都很疲惫了,再安排海外电影节,实在是忙不过来。
虽然不会出国参展,但是《木兰》确定会在全球上映,请大家拭目以待。”
强打精神应付完采访,陈一鸣还得马不停蹄地赶往市区影院,参加当天最后一场路演。
一周多的时间走下来,陈一鸣已经疲掉了,各种套话说的熟极而流,似乎每个问题都无需经过大脑,嘴巴自己就能讲出来。
他已经有些厌倦了,甚至时不时会想,如果能拍完就放手就好了。
可惜这不可能。
票房越是高,身边的纷纷扰扰就越多。
蚕豆这几天出现了大批量的一星差评,明显是有备而来,拉扯着《木兰》的总评分往8分以下俯冲而去,让老贾颇有些气急败坏。
两家订票平台的评论区同样不堪入目,一方面是管理跟不上,另一方面也未必没有利用争议炒热度的心思。
媒体那边更是妖风阵阵,《木兰》被各路专业人士挑出了好多“十恶不赦”的错处,说到底夸人哪有喷人来的刺激呢。
陈一鸣以一己之力搞出了电影行业的营销进化论,就算铂爵可以凭借先手切走大块蛋糕,但旁人也不都是只会走程序的npc。
幸好《木兰》的票房走势依然坚挺,排片率可以继续稳在高位。
有鉴于此,陈一鸣觉得被骂两句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混圈的挣的就是挨骂的钱,人不能把便宜都占干净。
吃亏是福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