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六章 官家与太后的正式较量  大宋神探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刘娥凝视过来:“何况大名府镇守夏竦,还欲北进,扬言后方狄青破中京,辽人军心动荡,涿州刘平坚守,尚未失去斗志,可再攻燕州,夺取燕京!官家以为如何?”

赵祯怔住。

这夸张了吧?

对于狄青的豪情壮举,他固然感到难言的振奋,但也清楚,那终究是占了前线主力厮杀,后方辽帝驾崩的便宜,当真按照兵力计算,狄青率领的河西数千骑兵,是怎么也打不下中京的。

而如今,趁着狄青突袭中京,辽人军心动荡,将北伐军撤回,减轻损失,才是重中之重,如果继续攻打燕京,且不说能够攻下,就算拿下了,又怎么守得住呢?

眼见赵祯都下意识地摇了摇头,刘娥继续道:“官家这下明白了吧?在群臣看来,如今御寇才是当务之急,偏偏夏竦还奢谈北进,他们岂能不急着请求赐对?”

赵祯皱起眉头,缓缓地道:“这确实不该……”

夏竦作为北伐的直接推动者,当然是第一个不愿意承认北伐失败的,也不希望与辽国继续签订盟约,所以两封来自大名府的信报,有如此分明的区别对待。

但臣子绑架民意,将前线的战果当作后方庙堂的博弈筹码,也是让天子难以忍受的,赵祯由此就对夏竦恶感大增。

不过同时,这位官家的心里也有了浓浓的疑惑。

夏竦原本并不是太后一力提拔,但此次由他提出《平燕十策》,屯兵河北,最终悍然北伐,就是站到了太后的阵营里面,一荣俱荣。

可此时此刻,这位大娘娘与他的沟通,分明是想将夏竦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何有这样的改变?

脑海中转过这個念头,赵祯开口道:“既如此,就请这些臣子入内,当面进谏奏疏吧!”

刘娥微微颔首:“开殿门!”

半刻钟后,就听一连串脚步声由远及近,二十几位以身穿绯袍为主的官员匆匆走入殿内,一个个气喘吁吁,灰白的胡须颤抖着,行礼后迫不及待地道:“臣等恳请太后、官家赐对!”

刘娥默默等待,见得两府宰执和一群重臣跟在后面入内,各自站好后,才抬了抬手:“诸位卿家请讲!”

……

“我朝虽灭西夏,然党项李氏不过是地方小族,却由此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此次北伐失利,须正视我朝与契丹的差距,万万不可再兴兵戈!”

……

“夏竦居心叵测,故意让信使宣扬,鼓吹此事,还欲言战,岂能一错再错,令生灵涂炭!此獠罪大恶极,当斩之!”

……

“老臣弹劾河西路宣抚使赵稹,庸碌无能,与夏竦暗通款曲,扬言要将河西良马供给河北,助力北伐,却由此激发当地民怨,宣抚司被围,以致威严丧尽!”

“此后放纵部下将领,不受枢密院调派,妄自进兵,此乃祸乱朝纲,遗祸无穷之举!”

“臣附议!”“臣附议!”“臣等附议!请太后、官家治赵稹重罪!”

……

“嗯?”

赵祯起初还没什么意外,听到了这里,突地愣住。

怎么斥责赵稹的声音,竟比起怒骂夏竦的都要多啊?

而且不仅仅是那些请求赐对的御史,连宰执都参与进来了。

实际上这很正常。

历史上的狄青是怎么被文臣疯狂弹劾的?

不是重文轻武,而是指桑骂槐。

那段时间正是仁宗跟群臣对抗的阶段,仁宗膝下的儿子全部早夭,又迟迟不肯立储,宰执重臣们轮流劝说,甚至都开始攻击仁宗不能“简宗庙”,以致于天人感应,降下灾祸,但仁宗还是不理会。

到了这个地步,总不能真的指着皇帝的鼻子骂,那么皇帝最宠爱的臣子,破格提拔为枢密使的狄青,就成了众矢之的,顺位躺枪,水灾、彗星全部成了狄青的责任。

现在是同样的道理。

群臣欲反对太后,但不能指着执政太后的鼻子骂,那么攻击太后一手安排的宣抚使赵稹,就成了一招行之有效的手段,既可以打击太后的威信,又可以剪除太后的羽翼。

而且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如果身为河西路宣抚使的赵稹,把狄青破中京的功劳,揽到了自己怀里,是不是代表用人得当?太后力主北伐失利的责任,无形中也就免去了大半?

毕竟一路败北,一路破城,如今京师内一片欢腾,瞧着还是功大于过了。

为了避免这个可能,所有反对衮服祭祖的老臣全部站了出来,之前最不愿看到刘娥穿衮服的薛奎,此时责骂赵稹骂得最狠,吹胡子瞪眼,就差直接提出,让这位河西宣抚使贬去岭南吃荔枝。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赵祯之前兴奋过头,如今冷静下来,也渐渐地意识到了其中的诀窍,同样明白大娘娘为何要提前与自己通气,欲置夏竦于死地了。

保赵稹,弃夏竦,是太后希望看到的。

那么站在他这位已经成年,却看不见亲政之日的官家立场上,又该如何?

“大娘娘!儿臣……朕已经不是孩童了,这些年跟在你身边,学会了治理国事,学会了如何御下,也学会了这些纷争……”

赵祯的目光闪烁,心绪复杂。

他的性情宽厚,其实并不想和太后斗争,而是希望维持一个默契,直到太后无力朝堂,不得不放手,如此既全了十年的养护之恩,也全了自己一片仁孝之心。

但衮服祭祖的行为,实在触犯了身为天子的皇权,如若依从,仁慈就变为了软弱,日后亲政,也会为朝臣所轻视。

所以。

该出手了。

赵祯背脊挺立,端坐于椅座上,沉稳的声音响起:“朕以为,薛卿所言有理,河西路宣抚使赵稹,有大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