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41章 沿途见闻  红楼:我是贾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641章 沿途见闻

火车经过泰安的时候短暂停车加水,下了火车抽烟的贾琏,四处张望不见泰山,随口感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随行的铁路局侍郎笑道:“泰安是个好地方!”

贾琏脑子里突然蹦出来几个地名,随口调侃:“你说的这个好,它正经么?”

铁路侍郎没反应过来,好奇道:“大人何意?”

没等贾琏回答呢,挂着参将衔的柱子道:“当年跟着二爷下扬州,爷说是好地方,后来去大同,还说是好地方,就是某些地方不太正经。如今到了泰安,二爷又提到正经不正经,想来是有缘故的。”

贾琏听他这么说,开口打断道:“不过戏言尔,只是你我的戏言,对于旁人而言,却都是生存的血泪。”

一句话把天给聊没了,柱子讪笑两声,后退不语。铁路侍郎也不好接话了,转而指着铁路道:“沿途多有河流,施工时吃了不少的苦。”

贾琏笑道:“北方还算好的,南方修铁路才是真的难。北方积累的路桥经验,还要经过南方的考验啊。”

铁路侍郎叹道专业,顿时露出严肃之色,点点头道:“大人所言极是,修桥不是简单的事情。在北方适用的方案,到了南方因为地质情况的不同,很可能就不合适了。上个月两江的熊制台来函询问,现有技术是否能支持修一条松江至金陵的铁路。并表示如果修成了这条路,对于整条线上的民生大有裨益,届时以铁路连接太、宣二府,必定是一番大好局面。”

这番话让贾琏对于两江总督熊有方颇为高看,这可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真的很有见地。所谓的太、宣二府,指的是太平府和宣州府,太平府包含了当涂马鞍山芜湖在内,宣州府则辖宣州、宁国等县。现代社会真的有趟慢车,从南京到宣城下面的一个孙家埠镇。

这样的支线慢车铁路,之所以能修起来,完全就是因为有经济利益。

铁路的线路规划,考虑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问题,工程难度的问题,除非无法克服,否则不是最重要的。

“江南缙绅想要的是一条完全民营的,自己掌握主导权的铁路。铁路从无到有,他们没出一文钱,没出一分力气,吃现成的还嫌弃厨子手艺不好。天底下哪有这等美事?要我说啊,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哼哼,他们享受了这个国家带来的安宁,却不愿意为这个国家付出。整天把公平挂在嘴上,却只字不提江南地理上优势带来的不公平。”

贾琏把话说的很明白了,铁路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不能落入私人的手中。

可以说随着沿海陆续的开启工业化,内陆省份注定要成为沿海省份的资源供应地和市场。

发展的快慢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这不是贾琏可以左右的事情。铁路掌握在朝廷的手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内陆的利益。

至于沿海资本家们的不满,对于贾琏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资本家和地主,本质上都不是啥好东西。

国家资本再怎么烂,获利之后还是能通过国家的调控进行再分配。

至于官僚的贪腐问题,朝廷对付官僚可谓名正言顺,比对付地方上的缙绅要轻松多了。

皇帝和集权嘛,在贾琏看来并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只要把经济发展起来了,哪天皇帝不得人心了,这个国家会有人站出来推翻皇权的。

加水完毕,继续上路,车到徐州时早晨天刚亮,站台上提前闻讯等候在此的人,冲下车的贾琏抱手笑道:“贾兄,久违了!”

贾琏哈哈大笑,上前一个热情的拥抱,豪爽的举动不像一个文官:“李兄,这些年晋阶的很快嘛。”

李冬微微一笑,后退两步才道:“不敢与贾兄相提并论,前几天接到林平的信,他在武昌一切都好。说起来,我们三人十年没有相聚了。”

贾琏听了很是感慨,当年被驱逐出青云书院,唯有李冬保持友谊不变,后来机缘巧合,林平也成为好友。也正因为如此,青云书院出身的年轻官员,对贾琏有天生的认同感。说到在青云书院时期,有幸与贾琏曾为同窗的官员,更是很自然的以贾党自居。

不过青云书院的招牌自从贾琏崛起之后,不如以前响亮了。原因很复杂,有方白衣的缘故,也有李清的缘故。

想到这里,贾琏也忍不住感慨道:“今年恩科,竟无一人有青云书院就读的经历,令人唏嘘。”

李冬陪着贾琏在站台上散步,边走边聊:“李相这辈子,大概是脱不掉一个【目不识贾】的名头了。”

贾琏还真是头一次听说,忍不住好奇问:“还有这一说,我怎么不知道?”

李冬笑道:“这几年才有此说,以前也不敢说啊,这不贾兄晋为从一品候补阁臣兼工部尚书之后,开实学先河成一派宗室,才有自诩实学门人之辈提出此说。还真别说,这个说法提出之后,传的可快了。”

贾琏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那可不,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何况这是内阁次辅的笑话,谁不喜欢看啊?”

李冬叹息道:“早期李相也是个一心为公的纯臣,否则也不会被发配到书院教书。说到底,李相还是得失心太重了,未能一而贯之。”

贾琏笑了笑没评价李冬的看法,只是淡淡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谁能保证李清早期的作为是所谓的纯臣初衷,而不是一种政治投机呢?至少从后来看,贾琏不能认可这个说法。

当然也不好否定,毕竟人生在世,很多人怀抱初心,四处碰壁,最终放弃了改变世界,选择了改变自己。

只能说环境的威力太大了,没几个人能一直不变的,因为只要稍稍变化一下,就能过的舒舒服服的,为何不变呢?

李冬听了贾琏的话,若有所思,旋即摇头笑道:“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不说这个了,上个月去金陵述职,熊制台还提到贾兄与我之关系,特意问了一句,为何铁路过了徐州,却不走淮阴、扬州一线,转而走宿县、浦口。我回答他,这上哪知道,我又不懂修铁路。”

贾琏笑道:“也许熊制台是知道答案的,装着不懂问你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