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43章 又是年关  红楼:我是贾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这种时候没人会退步,你退了下一次机会就是猴年马月,所有有机会的人都在用尽一切办法争夺之中。

贾琏回到京城,同样也受到了此事的影响。

在顺天府受了几年夹板气的贾雨村,从林府里出来时,脑子里在全是此前林如海的一句话“求我不如求不器。”

贾雨村不禁暗暗的后悔,这些年他与林如海走的更近,虽然说日常礼数上都没缺,却不如昔日那般紧跟贾琏了。

谁能想到贾琏还能影响到吏部要员的任命呢?

实际上林如海也是最近才感受到的,关于吏部人员的增补名单,送上去之后皇帝对三品以下的名单直接批复了,对于两个侍郎一个尚书的人选,却迟迟没有定论。只是让内阁再增加一些人备选。

吏部官员的任免素来是争夺最激烈的阵地,林如海一直把持的很严,承辉帝时期一切都挺顺利,李元登基后却困难重重。

尽管李元没有明说,但林如海却敏锐的察觉到了,李元对于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们并不满意,或者说是不合心意。

碰壁之后,环视一圈,答案很自然就出来了。

一心想抓住机会的贾雨村,此刻在黑夜中乘车离开,窗外的马灯微微摇晃着,光线透过玻璃投在脸上,忽明忽暗。

贾雨村年龄不小了,这次不能抓住机会进阶,这一辈子就没机会入阁了。

阁臣是每个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了,只有坐上这个位子,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主导朝廷的方针大政。

尤其是在眼下这个变化的年代,阁臣们留下名字的意义更大。

始于承辉帝变革的当下,注定会对后世影响巨大。身在官场者,无不知道变法是最难的。

承辉帝的变法可以说是放下现有的问题绕过去,走了另一条新路,开创了一个盛世。

贾雨村也看到了新君登基后,有一股子要再登高峰的想法,所以才如此迫切的想要再进一步,正式进入新君李元的视线。

回到家里的贾琏也没有清闲的可能,年底了事情很多,各种总结都要他过目。

忙碌之前贾琏还要进宫一趟,汇报一下此次南巡的结果。

“原本计划乘船西进,自汉口乘车回转的计划,因为看到了江南存在的问题,特意提前回京。”

贾琏选择性的实话实说,李元很仔细的听着,这是以前养成的习惯。

【先生说话虽然直白,但是废话很少,必须认真的听,往深处想。】

“天下的士绅都差不多,江南士绅因为地方经济发达,影响力更大。当初为了工商税收难收的缘故,微臣去了一趟苏州,在先帝的支持下,孙相的配合下,狠狠的整治了一番江南的工商税收。如今再次南下,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今江南的税收,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不正常的。税收收不上来,朝廷每年的开支却在不断的上涨,时间长了要出大问题的。”

贾琏没有针对江南士绅们对于铁路的野心,而是换了个角度去讲江南的事情。

李元听了心中暗暗的留心,也没有着急问解决的办法,不能事事都等着先生给答案。

“此事等年底户部的总结报告上呈后再说吧,当务之急还是吏部官员增补的事情,内阁呈上来一个名单,先生看看再说。”

李元递过来一份名单,贾琏毫不犹豫的抬手挡住:“陛下,万万不可!”

李元愣了一下才笑道:“先生有话直说。”

贾琏语重心长道:“陛下如何用人,尽量不要受臣子的影响。”

李元了微微一笑道:“朕受教了!”

贾琏以各衙门年底事多,起身告辞,李元送到门口回转后,笑着对胡敏道:“内阁诸公恨不得把名单塞在朕的嘴里,按照他们的名单安排人选。先生却不肯看一眼名单,而是让朕自觉,天壤之别啊!”

胡敏听了笑道:“圣人,贾公乃先帝托孤重臣之中品级最低的。”

李元叹息道:“军改之事,先生不过一封短信,只提了要旨。山东之事,先生未置一词,意在不影响朕对此事的观感。”

胡敏这次没有说话,李元一个人呆了好一会,才让胡敏去内阁传话,年关将至,人事问题暂且搁置,年后再议。

内阁这边推荐的人员名单没有结果就算了,没想到还要先过年,林如海心中暗暗发苦,李清等人的心情也很糟糕。

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在人事问题上对内阁并不信任,或者说信任度不高。

贾琏可没心思去想那么多,他真是很忙的。分管的部门太多了,每个部门都要开会做年终总结。

第一站是工部,这边的事情反而是最少的,今年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修行宫、修河,修路上,运气不错,工程都很顺利,没有出岔子。

私下里官员都觉得今年格外的顺利,大概是与贾琏入住工部有关。以前不好说话的部门,今年都挺好说话的,以前地方上麻烦很多,今年似乎都少了很多。就很神奇!看来贾公确实是有大气运的人啊!

工部的账户上剩下三十万元,左侍郎请示贾琏,年底了要不要意思一下。

所有官员都瞩目过来,就等着贾琏开口。

“登州那边有海货和杀好猪肉送来,派人去火车站蹲着,免得被其他衙门劫了。回头我写个条子,派人去皇家冬菜基地采购蔬菜,作为年货下发。我这里就一个意思,官员不要搞特殊化,上上下下的都要照顾到,以免落人口舌。账面上剩下的经费,留下伍万元备用,其他的作补贴发下去,账目一定要清楚。别搞出年刚过完,有人在审计中栽跟头的丑事。”

“大人,万一这货物在铁路上被人劫走了,如何是好?”左侍郎还是特意的问一句。

贾琏笑道:“货都是我亲自给登州知府写信要的,铁路局是自己人,我不劫别人的货就不错了,谁敢劫我们的?”

众人哄然大笑,右侍郎又问:“登州哪来这么些猪肉?”

贾琏解释道:“登州靠海,关外盛产的豆粕是养猪的好饲料,林知府这些年在登州大搞养猪业,关外的东平王府,为了讨好登州府,豆粕都是半卖半送的。当然了,也就这几年的好事,过了这几年应该没这好事了。”

众人听了笑而不语,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东平王府缺人口,自然是惦记关内人口优先,登州靠着海呢,又不缺船,东平王府的内地人口来源,主要就是登州。

会开了一天,贾琏回到家里时,王熙凤告诉他,送年货的人太多了,家里都堆不下了。

说着顺手递给贾琏一迭礼单,最上面的就是东平王府的礼单,人家也没送金银,送的全是人参熊掌虎骨飞龙之类的土产。

突出一个现代社会的刑法!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