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0章 庆幸与无力  知否笑长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春耕在三四月份,百姓没有粮种的,早早就会想办法。如今已经三月中旬了,该借的百姓都已经借过了。

于是他命各县把借贷出去的账目汇总过来。

他定的利息是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向官府借一百文钱,还钱的时候还一百一十文就行了。

这个利息放在后世肯定有点高,但是在古代已经是良心不能再良心的了。

古代借钱都是九出十三归。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借一百文,拿到手只有九十文,还的时候要还一百三十文。

这在后世妥妥的高利贷,但是在古代很常见。

而且很多比这个其实还要高,真正能做到九出十三归的,都算是良心了。

王安石想了解各县借出去多少,来看看百姓对这项政策的态度。

“通判大人不问,下官也准备过来禀报,各县已经把借贷出去的具体钱数都已报上来了。”丁修说道。

“各县一共借出去多少?”王安石问道。

“回通判大人,各县一共借出去三百二十八贯一百八十三文钱。受益百姓上千户,百姓们都对通判大人感恩戴德呢。”丁修笑道。

王安石闻言却没没有想象中的高兴,脸色铁青道:“禹州有近五万户,五十多万百姓,光是禹州周边村镇就借出去一千多贯,你告诉我另外六县只借出去三百多贯?是不是各县县令阳奉阴违,没有借钱给百姓?”

禹州直属的村镇肯定比底下各县富裕,就这都借出去一千多贯。

禹州下辖六个县,那些县虽然单独一县没有禹州人口多,但是加一起却是禹州的几倍。

却只借出去三百多贯,只有一千多户借钱,平均每个县才两百户。

王安石再傻也知道这其中有问题了。

“通判大人误会了,不是各县不借,而是借钱的人确实不多。”丁修说道。

“呵呵。”王安石冷笑一声,说道:“丁录事的意思是那六个县的百姓都比禹州周边的百姓还富裕了?本官查看了最近二十年的卷宗,各县赋税每年都在减少,但是禹州近二十年只发生过三次水灾,五次旱灾,其余十二年都是风调雨顺。这出现天灾税收减少没问题,风调雨顺税收还减少了,丁录事给本官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这…这…各县都上报过的。”

丁修额头渗出一丝冷汗,他自然知道税收怎么少的。

每次天灾后,就会有一些田地成了不能耕种的天地。

就比方说水灾,靠近河边的田地被淹没后,变成了河床,田地就减少了。

但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而已,实际上就是被隐没了。

那些地主乡绅都是靠这种类似的手段来隐没田地的。

“各县报的本官看过了,什么被水淹没了,失去肥力成了荒田,还有一些是百姓家中困难交不起。既然百姓都过的如此困难了,为何官府以那么低的利息借钱给他们买种子,却没几个借的?”王安石淡淡道。

“回大人,各县县令也上报过,不是他们不借,而是各县县衙也没什么钱了。大人到任后,命令各地官府征兆徭役疏通沟渠修水利,各县需要提供百姓饭食,已经把各县的钱的差不多了。”丁修说道。

“是么?”王安石冷笑道:“丁录事刚刚不还说借钱的百姓不多么,怎么现在又成了各县没钱了?各县要实名没钱,为何不上报?”

“下官不知。”丁修低着头,不敢去看王安石。

“哼!”

王安石冷哼一声说道:“伱通知下去,让各县县令把去年秋税后到现在的账册全部送来禹州,本官倒是要看看,他们把钱都哪去了。”

地方上收税,会留下一部分用以县里开支,其余的则是上交国库。

留下多少,根据地方不同,数量也不一。

禹州地处中原,土地肥沃,每年留用的钱财不算少。

只是修理水渠,就把各县的钱粮的差不多了,王安石根本不信。

“是!”丁修应道。

“下去吧。”王安石摆手道。

“下官告退!”丁修起身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王安石看着丁修离开,心里有些庆幸。

好在听了李安的,自己先到地方上试行。

他在禹州,各县官员都敢阳奉阴违,若真让他主持变法,天下能有几个官员会严格执行。

想到这里,王安石突然生出一种无力感。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