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0章 现金收购  文豪1978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兄妹俩异口同声的答道。

陶玉墨满意的点点头,刚转身,就被晏晏拉住了衣角。

「小姨小姨,我要尿尿!」

陶玉墨长叹了一口气,我都当老板了,为什麽还得看孩子?

离开了皇子大厦的林朝阳,驱车来到明报大厦。

他今天来是为跟明报出版社签合同,《入师》的稿子已经交给了明报出版社,只等5月下旬《收获》发表后,这部小说便会在香江上市。

他跟明报出版社是老关系了,见面跟董桥闲聊几句,就签好了合同。

「朝阳,你们家的新闻业务还有扩大规模的打算吗?」董桥突然问了一嘴。

玉郎机构现在姓林,旗下有《天天日报》《清新周刊》《青春》等数家报刊,在香江报业不算是排头兵,但也有些地位。

林朝阳略感意外,随即想到了什麽,「能扩大规模当然最好,只是目前没有太合适的机会。」

「要是现在有个机会呢?」董桥意味深长的说。

「什麽意思?」

「查先生有意退隐江湖了。」

林朝阳刚才心中已有猜测,从董桥口中听到确切的答案,他心中忍不住盘算了起来。

《明报》创立至今整30年,早已从最初的单一报纸发展成为如今的报业集团,旗下有《明报》

《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华人夜报》等诸多报刊。

除此之外,还有明报出版社丶明窗出版社丶翠明假期旅行社等产业。

香江的报业历来发达,这麽一座几百万人口的小城里,仅仅是上市的报业公司就有5家。

包括了英皇集团控制的新系机构丶胡仙家族控制的文化传信和星岛报业丶马氏家族控制的东方报业以及郭鹤年控制的《南华早报》。

但就资产规模而言,5家上市公司中也仅有市值超过30亿港元的星岛报业和东方报业敢说稳压明报集团一头。

香江一座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为何可以容纳如此多的报业公司?

原因就在于其影响力辐射东南亚,比如控制星岛报业和文化传信的胡仙家族,就起家于新加坡。

后世仍畅销于东南亚,被国人旅游当作伴手礼带回的虎标万金油便是他们家的产业。

星岛报业控制的《星洲日报》《虎报》《汇总报》等报纸就属于新加坡当地媒体。

明报集团多年以来一直未曾上市,但论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早已经是香江首屈一指的报业集团。

不管是林氏影业还是玉郎机构要吞下如此庞然大物都非易事,但林朝阳也知道,金庸年事已高,管理企业力有不逮,家中子弟又无一人对经营报业感兴趣,这是可以利用的地方。

「帮我跟查先生约个饭吧。」林朝阳思付片刻,然后对董桥说。

董桥无语道:「帮你约饭,那我不是自曝其短?」

金庸有退隐之意这件事,外界并不知晓,即便是在明报集团内部,也仅有几个金庸的少数亲信知道。

「你怕什麽,说不定以后我就是你新老板了。」林朝阳打趣道。

「等你当了老板再说。」

董桥嘴上这麽说,可还是替林朝阳传了个话。

金庸的办公室在明报大厦七楼,分为两间,一间是书房,一间是会客室,四壁油漆,金碧辉煌他坐在雕花描金扶手椅上听着董桥说完,面色沉静,他为人不善言谈,管理报社经常以字条代替说话。

「这麽说来,他们也对明报感兴趣?」

「林氏和玉郎机构明面上是林太经营,但林生出力甚多,他们夫妻是有大格局的生意人,知道您要退休,他们肯定不会错过的。」

金庸要退休,第一要务并非是公司能卖多少钱,而是要为他自己辛苦打拼了一辈子的事业找个好的接班人。

明报集团至今未上市,一直为香江报业巨头们所,早在68年便有《南华早报》欲与《明报》换股。

但金庸考虑《南华早报》有英资背景,换股后必然会为《明报》带来肘,便拒绝了。

87年之后,又陆续有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丶梅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丶英国的《镜报》集团等相继表示出收购意愿,但金庸均未接纳。

明报集团从来不缺好买家,可要找一个让金庸满意的买家却并不容易。

董桥对林朝阳透露风声,完全是出自金庸的授意,否则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把这种事告诉林朝阳。

「你想让他们夫妻俩当新老板?」金庸语气轻快的问。

董桥坦诚道:「林太的为人和手腕在商界有口皆碑,不是报业出身这算个缺憾,不过我看这一年多,玉郎机构那几份刊物倒是经营的不错。」

金庸没有说话,手指在椅子扶手上轻轻摩,面露思索。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那就先吃顿饭,反正还有一个多月时间。」

下个月是5月,月份并无特别,但《明报》创刊于1969年5月,到下月恰好是《明报》创立30周年。

每年的创刊日,金庸都会举办一场茶话会,在今年的茶话会上,他将会对外宣布退休的消息。

董桥没再说什麽,退出了办公室。

夜晚的深水湾,远处隐约有海浪声传来,偌大的别墅区灯光稀少,除了道路上的路灯,最闪耀的便是那些豪宅的灯火通明。

75号别墅上个月刚换了主人,今天晚上突然亮起了灯,人影憧憧,看起来是在搬家。

「真不再收拾收拾了?」林朝阳问陶玉书。

「不收拾了。本来就挺好的,这麽大的房子随便动一动就是几十上百万,没必要。」

陶玉书向来心性质朴,不喜华服,深水湾75号的装修保持的很好,只是风格有点旧,但并不影响居住,在她看来这样的气质反而让人更舒服。

这些天来,别墅经过了简单的修整已经具备了入住条件,今天是家具家电进家门的日子。

干活有工人,林朝阳夫妻俩不需要操心,便站在阳台上聊天。

陶玉书问:「你觉得我们有希望拿下明报集团?」

刚才一见面,林朝阳便对她说了金庸要退休的消息,陶玉书同样很心动,但她却对掌握明报集团没什麽信心。

这几年一直有企业对明报集团感兴趣,各个来头都不小,不管是以林氏的名义还是以玉郎机构的名义,她都不认为会在收购中占据优势。

「金庸现在年事已高,参与报社管理已经力不从心,这是他要退休的根本原因。

明报集团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他要为明报集团找个好主人。

钱和势并不一定是第一位的,能为明报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更重要。

以前对明报集团有过想法的那些买家看起来都很有来头,但它们有个很致命的问题。

它们都是大公司丶大新闻集团,收购明报集团对他们来说只是业务扩张的需要,明报集团到他们的手里并不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甚至可能不会受到重视。

我相信金庸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之前才没有同意。」

听着林朝阳的分析,陶玉书心中也觉得有几分道理,她又说道:「真要是想收购明报集团,对我们来说还是太吃力了,只能质押股权。」

前年年末为了收购玉郎机构,林氏影业举债2亿多港元,贷款为期3年,现在只是还完了第一期。

以林氏影业的实力,要一下子还上这些贷款也不是问题,但陶玉书肯定不会这麽做。

考虑到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如果要收购明报集团,林氏影业帐上最多能动用1亿现金。

玉郎机构去年没分红,帐上能动的资金至多不超过1.6亿,加在一起才2.6亿港元。

距离收购明报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还有很大的差额,要想将这个想法落地只能融资,质押股权贷款是最简便的方法。

「早知道不买这套房子了!」

算了一下帐,陶玉书有些懊悔的说道。

林朝阳笑着说道:「十亿八亿的生意,还差这几千万?」

他从容说道:「以咱们的实力,要拿下明报集团是有些吃力,但问题不大。不管是林氏还是玉郎机构,都在我们的牢牢掌控之中,质押一部分股权也没关系。」

「借了钱总要还。」陶玉书说。

「真要是把明报集团的控制权拿到手,还怕还不上钱吗?」

陶玉书和林朝阳对视了一眼,对于已经熟悉了资本市场操作的她来说,林朝阳的潜台词并不难理解。

「那就等见面聊吧。」

数日后,湾仔。

湾仔道上车水马龙,建筑鳞次栉比,街道两侧大楼上霓虹闪烁,很符合好莱坞电影中对亚洲城市的刻板印象。

那一块块看似不起眼的店铺招牌,却藏了不少宝藏,杭州酒家便是其一。

这家开业时间不长的餐厅经营的是香江为数不多的杭帮菜,虽然门牌看起来不大,但味道却十分正宗。

陶玉书把请客地点放在这里,是花了心思的,因为金庸就是浙江人。

「查先生!」

「林生丶林太,好长时间未见了!」

一见面,双方热络了打了个招呼。

落座后,点了东坡肉丶酒酿丸子丶西湖醋鱼等几道杭帮菜的经典菜系,陶玉书笑着说:「这家老板可是地道的杭州人,手艺传家,查先生可以品鉴品鉴。」

「听林太这麽说,我的胃口倒是被吊高了。」金庸笑呵呵的说了一句。

等菜的功夫,三人聊了些家常。

金庸提到了《入验师》,「林生新书的稿子我看过了,角度非常清奇啊,文字细腻动人,文中对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令人印象深刻。「

林朝阳客套了两句,顺着这话聊了几句小说出版事宜。

上菜后,三人边吃边聊,气氛轻松而愉快「这家杭帮菜的味道确实很地道,难得在香江能吃到这么正宗的杭帮菜。可惜现在年纪大了,

胃口大不如前。」金庸擦着嘴说道。

今天这顿饭,请客吃饭不是重点。

陶玉书笑着说道:「胃口差点没关系,饭店就在这,查先生想吃了随时都可以来。」

她的话里似乎藏着几分深意。

「多谢,林太有心了。」金庸依旧笑的慈眉善目。

打了一句机锋,陶玉书才问道:「听说查先生最近打算退休?」

「是有这个打算。年纪大了,脑子不灵活了,再占着位子容易连累公司。

家里子女没有一个想接班,公司内部也没有太合适的人选。」金庸坦率的说道。

陶玉书见状也直截了当的问:「如果由玉郎机构来收购明报集团,查先生觉得怎麽样?」

金庸面露沉吟,陶玉书不疾不徐的说:「我们打算以明报集团现有净利润10倍的价格现金收购查先生手中的股权。」

1988年,明报集团年盈利达到了6500万港元,10倍价格便是6.5亿港元。

明报集团股东有两人,多年以来从未变过,一个人是金庸的老同学丶老搭档沈宝新,握有20%

的股权。

金庸本人则握有明报集团80%的股权,按照陶玉书的报价,这笔交易的规模将达到惊人的5.2亿港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