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祖宗,你去哪儿都行,这节骨眼上别惹乱子!
沈乐慢慢睁开双眼,从桌前起身。桌上,被粘合在一起,已经有了点儿房屋模样的陶块们,反射着温润、柔和的光芒;
桌边,各种各样的扫描仪,粘接用药剂,模具,摆得满满当当,凌乱当中自有秩序。
窗外,鸟雀长一声短一声地叫着,店家招徕顾客的音乐随风飘来,穿透三层玻璃,在房里激起热热闹闹的人世烟火气。
此情此景,恍如隔世。
不,真的就是隔世了。沈乐发了一会儿呆,这才扑到电脑面前,疯狂敲字:
毋丘俭纪功碑!
这个是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毋丘俭征讨高句丽后,刻石记功的碑文!
现在只剩下39厘米长,歪歪扭扭的残碑了,现存7行共50字,其他的字都是后人,比如王国维先生考证补齐,还是有很多补不齐的内容。
幸好,他跑过去的时候,还来得及看到全本,完完整整地矗立在那里!
曹丕的《典论》!
这东西后代也散失了,只有《典论·论文》这一章,留在《昭明文选》当中。但是,沈乐跑过去的时候,它全本都在,原原本本地刻在洛阳太学外的石碑上!
对了,《孙子兵法》他找到了,华佗的《青囊书》虽然费了一些工夫,但是他也找到了。
至于《熹平石经》剩下的内容,那些还没有消失的碑文,也和《典论》一起,留在洛阳太学外面,只费了沈乐一些抄写、拓印、背诵的工夫……
是的,沈乐在家族当中,传下制瓷,造船,简易的罗盘、六分仪、牵星板的制造使用方式,以及简易的晒盐技术。
眼看着家族蒸蒸日上,接下来又要靠时间去磨,靠家族一代一代努力去生、去积攒人口了。没有足够人口,多少财富都守不住……
所以,沈乐再一次开始放飞自我了。他借口“老祖托梦,让我北上游学,学习仙法”,把贼捕掾的官位运作给了自家族弟,脱身而去。
去洛阳,去长安,去更北方,去寻找、记录这个时代的文华之盛。唯一可惜的是,没能钻进马钧住的地方,没能和他当面交流:
对这位工巧大匠,曹魏虽然不是特别重视,大概,也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去见的。而沈乐的身份,也没办法见光,没法在曹魏这边也弄个官位啥的……
所以,马钧改良的诸葛连弩什么的,就只好再见了。沈乐在曹魏这里兜兜转转,折腾了几遍,只抄到了太学门口的那些碑文。
天杀的曹魏,活该他后来完蛋!曹老板挂掉以后,连唯才是举令都没有了,上升通道全都给堵住了……
沈乐折腾了七八轮,最后的成就,也只是混到刑场上,竖起耳朵听了一曲《广陵散》。
非常可惜,他虽然记了个七七八八,却不保证自己事后抄下来的,是绝对完整的曲谱——毕竟不能在刑场上面,抱着个本子现场狂抄不是……
沈乐拼命敲了一个月,把在古代游历时,所有记录下来的内容都复制了一遍,打包扔给特事局。
至于这些东西的来历如何,要怎么丢给各个大学的学者们,怎么让那些老教授相信,要不要造假、制作假的石碑或者竹简,然后假装从哪里挖出来……
这些,都是特事局需要烦恼的问题了,沈乐绝不为此动脑子。他双手托在脑后,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听罗裙在面前弹琴:
弹的自然是沈乐记下来的广陵散。罗裙衣袂飞扬,双袖轻飘,面前的瑶琴丝弦一根一根,无风自动,依次凹陷下去。
铮铮作响,满房间都是杀伐之音,听得人心潮澎湃,恨不得起身挥剑,当场来一曲剑舞。
桌子上啪嗒啪嗒,小小的脚丫子踩在木板上的声响,却是小伶已经随着琴声舞动了起来,似乎打算自编自导,磨出一曲配乐的舞蹈来……
“所以你这一次,没有弄到什么修行法诀?”
顾玉林坐在旁边的单人沙发上,抱着笔记本,一个一个目录点开,一个一个文档看过去。
看一篇,失望一次,再看一篇,再失望一次:
这些东西对特事局没用啊!
不能发给行动人员学习,也不能发给各个修行门派,让他们想法子兑换!
都是一些纯纯文化性质的古籍,最大的用处,就是打包给国内各个高校——
怎么解释来源还是个问题,沈乐摆明了不想动这个脑子,也不想亮明身份,来为这些发现背书……
嗯,之前沈乐的导师,好像曾经谆谆叮嘱,让沈乐想办法弄些典籍回来,要不然甩给老人家去算了……
“没有啊。”《广陵散》弹完了一小节,正在从激烈转向幽微的过程当中。沈乐在沙发上翻了个身,侧躺过来,枕在沙发扶手上:
“时间不合适,葛玄已经坐化了,或者飞升了?我找不到他的踪迹,也找不到他修炼的洞府。
葛洪又太晚了,那时候还没出生。下次吧,下次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有点发现……”
顾玉林摇摇头,不想说话。沈乐又翻了个身,摊开四肢:
“在古代找东西实在太难了,没有法术,靠两条腿就更难。你不知道,我这次最远跑到了哪里……”
“哪里?”
“我跑去了狼居胥山啊……”
沈乐一脸的不堪回首。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中国人的最高武勋之一,他是真的想去亲眼看看山上的碑文——
你说什么?现代蒙古国疑似发现了?
拜托,两千年风吹雨打,两千年时光剥蚀,那碑文就算还留着,也早就漫漶不清了。
能在三国时期就看到,那是多么幸运啊,他一定要把碑文死死记下来,还要拓印一遍、描摹几百遍,直到返回现代,随手就能一挥而就为止……
奈何,沈乐在狼居胥山转了三四年的工夫,转到他那具身体寿元快要耗尽、爬不动山,都没找到刻石在什么地方。
说好了是现在的肯特山呢?
说好了就在乌兰巴托东面呢?
按说,这座刻石如此出名,他光是望气,都能望到那锋锐凛冽的光芒,没道理走遍群山都找不到啊!
还是他走错山了?
“算了算了,不要想这么多。”顾玉林也只好安慰他:
“回头你找个时间,去一趟现代的肯特山,看看那个碑文——据说蒙古国那边找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