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和姜至瑜回去的时候,两个人的收获都挺大。
杨波没捡到玉石,提着一条野猪腿也挺高兴。姜至瑜不光有一条野猪腿,还捡了一包黑虎掌菌,更重要的是拿到不少一手素材。
原本她是准备采访李龙关于打药机的新闻的,现在好了,拿到素材够她写三条新闻稿的了。
而且在姜至瑜看来,这三条新闻写出来,至少有两条能上州日报甚至于自治区日报的。
一举数得!
所以她决定以后要经常和李龙联络一下,不然的话,哪来这么大的收获?
李龙开吉普车先把杨波送到水利局,然后又把姜至瑜送到乡里。现在还没到下班时间,他们回去刚好还能给领导汇报一下。
送完人,李龙开车到了四队,把那头大野猪一部分送到了大哥那里,一部分送到了老马号。
和杨波说的的意思一样,不说多好吃,是个野味儿,有一段时间没吃了,尝尝味道。
随后他也没留,匆匆回了大院子。
眼下杨大姐忙着肉干加工坊的事情,所以这头小野猪还得他来加工。
好在本身就不大,二三十公斤的毛重,剥皮去掉内脏,还剩下十来公斤。
李龙把两个在山里河水边洗干净的野猪肚子先收好,然后去厨房把小野猪骨肉分解开。
明明昊昊两个就看着,韩芳怕伤着两个人,带着他们出去了。
剁了一部份肋排准备红烧,小野猪肋巴很细,没多少油,带着肉,烧起来容易。
其他的一些就打算煮上,去除膻腥味儿,风干了备着。
两口锅都在做,等杨大姐提前回来打算做饭的时候,李龙已经快把野猪肉红烧好了。
“这是今天在山里打的?”杨大姐也有些意外,“野猪娃子啊?有段时间没吃了……”
“是啊。”李龙一边做一边笑着说,“前段时间忙,就没空打猎。”
他现在在揉面,准备蒸馒头。厨房里两口锅都占着,他就打算在主卧里把炉子架起来,反正这玩意儿速度也快。
杨大姐也没闲着,李龙边边蒸馒头的时候,她就看着红烧野猪肉,等肉好了铲出来,锅刷完后就添水准备煮大米粥。
两个孩子饿得快,闻到香味儿就跑厨房这里来看,杨大姐就给他们铲出一些肉来让他们先吃。
“小芳,一起吃吧。”李龙招呼着韩芳一起,韩芳红着脸不肯。
“有啥不好意思的,你也是个孩子。”李龙给了她一双筷子,让她别管那么多。杨大姐是不愿意的,但李龙在厨房里故意挡住了杨大姐的目光,还说道:
“小芳也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哩,先吃吧。带孩子可不容易。”
杨大姐无奈的笑了,说道:“吃吧吃吧,你叔都说了,那我还能不让吃吗?”
韩芳这才拿起筷子跟着明明昊昊一起吃了起来,吃的时候还要照应着两个孩子别让骨头给卡着。
李龙这边把馒头放进笼里,看着时间,然后就出来把车收拾一下。
现在闸门和桥的事情已经有了进展,接下来就是等了。目前自己手头没什么大活,收购站那边正常运转,这段时间应该主要收的是蘑菇干,想来黄磊也快过来了。
姜至瑜提着蘑菇和野猪肉回去,把这些东西交给父母,自己吃过晚饭就钻进了屋子里开始写稿子。
她家条件还不错,自己和弟弟两个都有独自的房间,父母都有工作,她虽然工作在乡里,但从目前来看,前途挺好,父母也满意。
像今天这样加班的事情挺正常,所以她的父母没管那么多。
其实骑自行车回县里的时候,姜至瑜脑子里就已经在构思这几篇稿子了,回到家里立刻就开始写,很快,一篇稿子写出来,接下来是第二篇。
等三篇稿子写出来,又从头到尾读完,把错字改掉,看看时间才十一点多,比想像的时间要早啊。
索性就重新抄了一遍,然后取出信封把稿件分别装进去,拿胶水粘上边,再贴上一毛二的民居邮票,准备明天到乡里就投出去。
第二天上班前,姜至瑜却先去了邮电局,把三封信投到了门口的信箱里。
如果从乡里投递的话,乡里的邮递员会把今天的信都收了,到下午才送到县里去,或者县里的车下午才过来收信。
这样的话会晚一天,姜至瑜觉得还是直接放在县里好一些。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等的时间不是很长,姜至瑜就接到了报社的电话。
自治区日报社的!
“关于李龙同志修桥和闸门的稿子我们已经收到了,现在要核实一下一些具体的内容……”编辑很客气,也很敬业,有些内容姜至瑜写的不是那么清晰,对方本着新闻稿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一问了出来。
好在姜至瑜全程跟着,对于其中的细节都知道,所以对方问出来的问题他都能答上,包括这座桥的大概造价以及建造的时间等等。
关于李龙关心农田水利建设这件事情,姜至瑜把李龙自己说的话,就是关于小海子水库是他承包的内容也写进去了,编辑还着重问了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还有就是年初洪水过境抗洪的一些具体问题。
姜至瑜回答完这些问题,汗都下来了。
“稿子很不错,很有导向效应。我们的一些先进典型并不只是在表彰前为老百姓做实事,表彰结束后,做好事做实事的事情并没有停止而在延续,你所要表达的这个观点是很有意义的,这两篇稿子,我们将在后天和大后天的日报上发表,谢谢你!”
编辑最后的话,让姜至瑜异常激动,连连感谢,挂了电话之后,手心里也都是汗了。
旁边的同事听了半天也听出眉目来,起哄让姜至瑜请客吃瓜子,上自治区的日报了啊,这就太厉害了!
是的,这时候请客,就是去门市部买上半公斤炒葵籽让大家吃就行,最多里面掺一些炒生什么的,大家就很吃足。
姜至瑜自然没意见,虽然嘴上说着没上报就还不确定,但下午上班的时候就提着瓜籽生给各办公室分了一些。乡领导也很高兴,毕竟乡里能上到自治区日报上的新闻,一年头到屈指可数,甚至都没有。
这下子一下上俩,虽然新闻都不是本乡的,但李龙是乡里的,作者是乡里的,那就行了!
他们去参加县里的会议,腰杆子都能挺直一些了。
报纸拿到手的时候,姜至瑜直接把整张报纸都给收藏了。虽然是二版,不是头条,但能上就已经非常幸运了。
“姜干事啊,你看你这事做的……”首先打来电话的,竟然是马晓燕。
马晓燕在看到报纸上的新闻,也是懵了一下,随后立刻就有给李龙打电话的想法。
但放弃了。看新闻的内容,李龙给自己村里的小水库修个闸门,这件事情乡里肯定是先知道的,给山里的路修桥,这件事情自己原本应该一直跟着,时不时的问一下的。
但是习惯性的认为年初这事搞完就完了,后续自己没跟上,怪不得李龙啊。
结果就被姓姜的钻了空子!
她们两个其实是认识的,都参加过县里的宣传工作会议,而且和李龙都熟悉,算是有共同特点。
所以马晓燕的这个祝贺就有点别的意思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