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就想着那就等等吧,他相信李娟肯定能考上大学,到时再说吧。
县一中这时候还不是重点高中,教学质量还是可以的。顾晓霞其实先前也想过给李龙说,要不要把李娟转到州一中去,那边的教学质量会更好一些。
李龙给李建国说了,李建国说没必要,他相信李娟在一中好好学,能考上大学。
州一中倒不是不好,主要是距离远,有什么事情的话照应不到。
把床铺铺好后,两个大人带着李娟把学校门口的门市部、宿舍区的水房、教学楼等区域都转了一圈。
中午的时候李建国和李龙陪着李娟打了饭,叮嘱了不少事情,然后才离开。
李娟目送着父亲和小叔离开后,一个人端着饭盆回到了宿舍。宿舍里已经有三个同学打来饭正在吃着,床铺已经住满了。
看到李娟进来,有同学热情的让出桌子的一角,供李娟放饭盆。
中午打的是馒头和菜。学校的食堂有三个打饭的地方,都是被私人承包的,饭菜谈不上丰盛,更别说美味了。
李娟知道饭不好吃,但这时候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其实李龙说过李娟可以住在他家里,每天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就行。大院子距离县一中也就不到两公里的距离,骑自行车十来分钟就到。
是李娟自己觉得住到小叔家总归不好意思,一定要住校的。而且住校是可以有晚自习的,每天晚上和同学一起在教室里学习,可能更有氛围感。
第一个考验就是这个饭菜。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饭菜倒不说好不好,一般吧。李娟家里的饭菜比这时候大多数人家里都要好一些,所以她吃不惯也正常。
好在这不算什么克服不了的习惯,闭着眼睛吃吧,总归不能饿着肚子。
边吃饭边聊天,很快就熟悉了。在这里住校的,都是相对比较远的乡镇的,六户地、北五岔、乐土驿等等;而且同一宿舍可不仅有新生,还有高二高三的学生。
李娟很快和两个六户地的同学成了朋友,其中一个同班,另外一个在一班。
年轻人总是适应得很快,虽然才十五岁,但李娟已经迈出了独自生活的第一步。
最开始的那点子担心也变成了好奇,吃过饭去水房洗了搪瓷盆后,便和同学一起在学校里转了起来。
李龙带着大哥回到大院子吃中午饭。他能看出来大哥还是有点担心的,便说道:
“先让娟住一段时间看看,如果住不惯,那就在我这里。我边里房子多,给她专门腾出一间来,安上炉子,到时学习啥的都方便。”
这个李建国自然没意见。
吃过饭把李建国送回到四队,李龙又和还没开学的李强聊了聊。
李强同样对上初中挺好奇,也有一点迷茫。好在初中距离小学就一公里的距离,他因为李娟先前上初中还进去过,没那么陌生。
李龙问他有啥想法,他说一定要像姐姐那样,在初中好好学,到时也考高中,考大学。
行吧,志气不小。
李强是第二天去中学报到。他现在需要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姐姐已经去住校了,现在每天就他一个人,李强还有点不习惯,所以和李龙说的多一些。
顾晓雨从燕京那边寄过来的资料李娟都留着,这是准备给李强用的。不过眼下李强还没心思想那么多,他在想着四队里有多少人是和他一起要去上中学的,也不知道能有多少同班同学。
李龙又回到了县里,这段时间街上挺热闹的。考到县一中的学生不少,许多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会在县里把一些生活物品买齐,回去的时候又会带一些家里需要的回去。
甚至于李龙的收购站也迎来一波卖家潮。上高中是要交学费的,有些人才交了公粮,余粮还没卖掉,家里钱不够,就把一些存货拿出来到收购站卖掉,给娃娃交了学费,留了吃饭钱。
李娟每个星期的钱是十块钱,李建国打问过,主要是吃喝和一些临时性开支,这是够了的。李龙给她的钱她自己拿着,算是应急的。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六下午,李龙去接李娟回家。因为要送行李,开学的时候李龙送的李娟,李娟就没骑自行车,她打算这个星期天下午自己骑自行车去学校,这样以后每个周末就能自己回家了。
偶尔有不方便的时候,她才打算去李龙家里。
李龙原打算在县里带她吃个饭再回去,李娟坚持要回。
回的路上,李娟嘴就没停,一直在和李龙说着学校的事情。
“杨凤华,家是六户地的,比较远啊,两个星期才回一趟。她每天早上就吃炒面。就是去水房打开水,然后把炒面放碗里,用开水一冲,直接搅一搅,跟糊糊一样。
就那个炒面她还不放多,然后就着自己带的咸菜就是一顿早饭了。”
“还有韩英子,家是北五岔的,也带了咸菜,不光早上吃,晚上也吃,就中午一顿在学校买饭,我觉得她都营养不良了,瘦瘦的……”
“高二高三的学生真刻苦,早上起得早得很,出早操的时候他们已经背过一阵子书了。晚上晚自习结束,还有人拿着手电在床上看书。”
“也有喜欢玩的,有人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自己做饭吃,我们学校边上就有人种菜,去人家菜地里买一些,有些还偷一些菜回来自己水煮着,没啥油……”
“我们聊天的时候知道,有些人在县里住着,生活也不咋好。一家一个月就六公斤肉票,还是带骨头的。一顿饺子能吃掉半个月的肉,要好几个月才能吃一顿饺子……以前不咋觉得,现在才知道,咱们家生活好的多啊……”
李龙一边听一边想着李娟说的炒面,这可不是饭馆里用菜炒面条的那个炒面,是炒面粉,志愿军吃的那种,当然比那个要好一些。
那玩意儿才是现在许多人家庭早上比较普遍吃的东西。就是把面粉在锅里用荤油小火炒,一直炒得黄黄的盛出来,吃的时候舀一勺放碗里,用开水冲开成糊糊,类似于某些地方的油茶。
这年头,城市里一些家里生活一样不怎么样。毕竟物资还没那么丰富,一家哪怕双职工,工资要供养一家子,再加上上学的孩子,也是紧紧巴巴的。
所以李龙虽然对二哥、姐夫的行为有点看不上,但能理解。
毕竟吃商品粮的名头挺好,但论起生活质量来,赶自己差远了,当然也不如大哥家里。
李龙家里的情况不具备可比性。就是大哥李建国家里,每个月至少也能吃上十几公斤以上的肉,鱼还要除外,鸡蛋也除外。
李娟李强两个是不缺鸡蛋的,甚至于对煮鸡蛋还有点抵触情绪。
在这个年代,许多孩子吃煮鸡蛋都高兴的跟啥似的,他们却不怎么愿意吃,炒的反倒好一些。
“我爸我妈说,小叔,要不是你,俺家的生活,可能也就和他们差不多。”李娟突然说了一句话,把李龙的思绪给拉了回来。
“那咋可能?”李龙笑了,“你太小看你爸你妈了。娟,我给你说,就算没我,你爸你妈两个也能让你和强强过上比他们好的日子的。”
这一点李龙是坚信不疑的。
李娟没想到自己崇拜的小叔这么推崇自己的父母,她还有些意外。
李龙就捡了一些大哥大嫂年轻时候的事情讲给她听,让她知道,自己的父母,年轻的时候也是传奇人物的。
这时候的孩子还是挺崇拜权威的,以往是见到李龙如何能赚钱、打猎、逮鱼,所以崇拜。
现在听李龙说自己父母年轻时候的事情,就跟听故事一样,那印象也同样深刻。
车子开回到四队的时候,太阳刚落山,晚饭也好了,家里人都等着,李娟头一回离家这么久,一个个都新鲜得不行。
就连杜春芳也连连问着在学校吃的怎么样、住得舒服不舒服等等,家门出一个高中生,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是真的很重视的。
挺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