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3章 渡江前的准备(二)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53章 渡江前的准备(二)

南北直隶,是明朝搞出来的,但明朝的南北直隶,更接近于行省的概念。

而鲁锦说的直隶府,其实和后世直辖市的概念更像,是起到镇守,提携,引领一个大区域整体的经济民生建设的一个作用。

李善长闻言想了想,最后评价道,“此法倒是颇为新颖,而且十分可行,可以试一试,还有第四呢?”

“第四,当然是分权啊,不是怕他们割据吗,其实这个事很简单,前宋的太宗赵光义已经教过咱们怎么做了。

“不论是汉末的郡守,还是唐末的节度使,他们之所以能割据,无非是掌握了行政权,财权,和兵权,能自己收税征粮,能自己征兵练兵,那这和土皇帝还有何区别,他们不割据才不正常。

“因此想要避免割据,只需反其道而行之,在地方上搞三权分立,像宋太宗赵光义那样,把每个路的人事权,财权,兵权分开即可。

“故而我打算在行省分设三司,有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设左右布政使;有按察使司,掌司法与监察地方官员,设左右按察使;有都指挥使司,掌一省军务。

“如此分权,行政,监察,军事,各掌一司,互不统属,互相制衡,他们难道还能翻了天?”

“这个法子,听起来倒也可行,可以一试。”李善长听完鲁锦的四种制衡策略,此时也已经被鲁锦说服,如果按照鲁锦这一套小连招搞下来,那确实就不用担心地方割据的问题了。

当然,每个王朝刚开始的制度也不会出现割据问题,就像汉唐,之所以末期的地方大员能割据,那是因为王朝已经到了晚期,中央的控制力下降了,才不得不将权力下放给地方,赋予了他们割据的能力。

见李善长已经被自己完全说服,鲁锦才最后总结道。

“其实行省的设立,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且不可逆的趋势,之前先生说到汉唐的地方割据,那不如眼光看的再早一点。

“县最初是楚国所设,后被秦国吸收,搞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郡县制,但秦朝的郡有大有小,小者如府,大者如豫章郡,几乎和现在的江西行省相当。

“但是中国在秦朝初次混一,以往从未有朝代统治过如此广袤的疆域,秦朝也没有经验可循,因此秦朝二世而亡后,行政划分问题还未爆发,并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可以参照的经验。

“自秦以后,百代皆行秦法,汉承秦制,也用郡县,汉初为郡国并行,削藩之后则全面改为郡县,因为两汉的国祚足够长,加起来有四百年,因此一些秦朝时没有发现的问题,在汉朝也爆发了出来,那就是天下的郡县太多,全靠中央朝廷,其实管不过来,或者说,没办法管的太细。”

“管不过来?”李善长蹙眉疑惑道,没想到鲁锦会有这样的看法。

“对啊,儒家没有研究过管理学,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人究竟能有效管理多少人,记住,是有效管理,不是记得个名字就行。

“在管理方面,我见过最厉害的人,是一个教我兵法的老师,他姓林,此人简直就是个怪物,指挥百万大军,他能清楚的记得每一支百人队的位置,堪称用兵如神,还喜欢微操,但他能微操,是因为他真能记得住谁是谁,不像他的对手

“扯远了,说回管理,百万大军,那就是一万个百人队,咱就不说一万个,先生自己能记住五千人的名字吗?”

李善长摇了摇头,记住五千人的名字?那是神仙!人的脑子怎么可能记得住.

“五千不行,五百个呢?清楚的记得五百人的名字,脾气秉性,过往战绩,作战风格?恐怕也不行。

“根据我公输氏的经验,如果是有效的管理,下面汇报什么情况,上面都能给出合适的应对,这样的管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最多管理30个,而汉朝有多少个郡呢?

“汉初时大概有60个郡,再加上封国,大概有80到90个,汉朝巅峰鼎盛时期,大概有100出头的郡,中央是根本管不过来的,于是,武帝时期,便将全国划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守和封国,这就是中国第三级行政区划的雏形,但此时的刺史,还只有监察权,没有行政权。”

李善长听的连连点头,他虽然也看过不少史书,但总感觉跟鲁锦的研究思路完全不一样,经过鲁锦这样的梳理之后,就感觉整个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脉络就清晰了。

鲁锦还在继续说,“到了唐朝时,一样的问题又出现了,盛唐时的疆域更加辽阔,全国有1500多个县,360个州,你指望中央朝廷能直接管那360个州?那是不可能的。

“还是那句话,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一天12个时辰,你哪怕一天不吃不喝不睡,每个时辰也要处理30个州的事物,皇帝便是再勤政,也要活活累死。

“于是唐朝也效仿汉朝,将天下划分为十道,每道设按察使一名,同汉朝州部刺史一样,也是只有监察权,没有行政权,直到玄宗朝,开始在边地设都督一职,掌管边地兵马,后又给边地都督加‘使持节’,才有了节度使这种军政大权一把抓的玩意,不过也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的第三级行政区划,终于有了行政权。

“到了前宋时期,宋承唐制,既然知道朝廷直接管州县管不过来,干脆在建国之初,便划分为十三道,宋太宗登基后,又将十三道改为十五路,再后来又拆分成18路,23路,第三级行政区划彻底稳定下来,并且成为常设制度。

“而且前宋又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又在每路设转运使掌财政,刑狱使掌司法,安抚使掌民政,常平使掌军事,将财政军法大权进行分割,使地方再无割据之害,至此,我中国的第三级行政区划才彻底成型,之后元朝的制度,先生就都知道了。

“先生发现这其中的规律没有,那就是第三级行政区划愈发稳固,并且权力分割,以及宋朝时的析路拆分,从最初的十三道拆为23路,所以我才说,元廷的行省面积过大了,完全可以拆分成更多的省。”

李善长听的连连点头,最终不由的赞叹道,“真不知大帅是何名师所教,竟对历史有如此鞭辟入里的研究,经大帅如此一说,臣始觉眼前豁然开朗,我中国政体之脉络清晰的陈于眼前。”

鲁锦摇摇头谦虚道,“我对历史并没有过于深入的研究,我所学的也不过都是历史大纲脉络,以及一些重点事件罢了,你若问我汉武帝和唐太宗都用过什么年号,那我是一个也说不上来。”

“额”李善长突然有种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感觉。

鲁锦又道,“因为我公输家更重数学教育,以算经为立身之本,而数学是最能培养和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只要数学学的好,那么这个人的做事和表达的能力就越有条理,再辅以方法论,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思路清晰,再加上执行力强,做任何事都能无往不利。

“而儒学轻视算学,以算学为小道,因此这天下大多数儒生,都只会满嘴之乎者也,说的漂亮,经义背的滚瓜烂熟,但做起事来,就少了些章法,先生以后教育家中子弟,也可让他们多学些算学。”

李善长连忙拱手道,“大帅说的是,臣一定好生教导家中子弟,只是这暂设淮南行省,分设三司之事,大帅可有了人选?”

鲁锦点点头,“让俞廷玉任左都指挥使,廖永安任右都指挥使,掌兵事,文院刑名司掌司李饮冰,任左按察使,文院礼仪司掌司谢连清,任右按察使,庐州知府闫士国任左布政使,六安知县秦理任右布政使,这些人调任后,地方职缺由副职升任,吏目司再选派新的副职。”

“是。”

李善长立刻将这条命令记下来,圣武军东渡长江后,原有地盘的管辖方式,或者说新朝的行政制度,也就此确定下来。

之后这几条命令立刻由帅府签发,发往各处,暂设淮南行省的布告,以及官员任命,也发往辖内各县,只是暂时不对民间公布,只在各级官府中例行通知。

三天之后,六安知县秦理,刚刚把徐宋使者陈普文送走,这边就收到了调任淮南行省右布政使,让他到庐州上任的命令,秦理大喜,如果地盘不扩张的话,那现有地盘自然是归帅府来管,但现在设立了淮南行省官署,那也就意味着圣武军的地盘马上就要有大的扩张了。

秦理将手上的工作交给副职之后,立刻启程前往庐州,这天刚到庐州,回帅府述职之后,就收到了鲁锦的晚宴邀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