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亲朋好友和家人们的安危担忧,但在赖尼斯的再三承诺之下,还有一旁的卡佩伦將军以其荣誉进行保证,大家最后还是选择了相信赖尼斯的承诺。
毕竟东印度公司建立五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且现在这个情况也只有赖尼斯能出面解决,难不成把赖尼斯拖出来活活打死?如果这位总督阁下没了,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更谈不上赎回被俘的亲人们了。
在努力安抚住眾人,劝说大家渐渐离开后,这一关终於勉强过去。
此时此刻,赖尼斯知道自己已到了一生最关键的时候,他之后並没有准备按照自己的承诺去做,反而简单和卡佩伦將军交代了一番,接著又让卡恩上校同样安抚好巴达维亚的军队,必须稳住军队,以免发生类似的事。
至於和谈什么的,赖尼斯心里很清楚,之前和谈没用,现在更没用了。如果他是大明帝国的最高指挥官,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和自己谈判,谁又会在手握主动权的时候轻易放过对手呢?
就算最终要谈,也要好好打一仗,尤其是守住巴达维亚再说。时间拖得越久,对自己也就越有利,这点赖尼斯心里很是清楚。虽然面对强大的大明,赖尼斯对巴达维亚究竟能不能守住信心不多,可毕竟这终究是一条路。
现在的赖尼斯就和一个上了赌檯的赌徒一般,在一把输掉了手里大部分筹码后,考虑的不是止损而是依仗最后一点筹码试图翻盘。因为他很明白前者固然有些可能,但这个可能性实在太小,而且就算成功,对於自己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舰队的惨败,他这个总督早就岌岌可危了,万一再因为谈判付出惨重代价,那么他不仅会丟掉职务和荣誉,更会失去生命,从而让整个家族蒙羞。
只有后者才有一线生机,赖尼斯不得不继续赌一把。哪怕是输了,也不过就是最糟糕的结局罢了,对现在的他来说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赖尼斯怎么都没想到,就在他做这些准备的时候,三位董事先生却暗中谋划,做出了和他截然不同的选择。
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什么位置,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这是三位董事和赖尼斯的区別。
赖尼斯虽然是总督,但他考虑更多的只是为他个人,而三位董事考虑的是公司的利益和东印度公司的本身。
作为公司的董事和成功商人,雅各布董事绝对不会意气用事,他们现在想的是如何止损,而不是继续把公司拖向未知的泥潭。既然卡佩伦將军的舰队已经完了,那么这场仗继续打下去已无任何必要,不仅没有挽回的可能,甚至还会让公司继续遭受更大的损失。
而且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说白了是赖尼斯这个总督的问题,是他去指使科恩上校假冒海盗偷袭大明商船。从这点来说並非是公司的决定,更不是他们作为董事做出的选择。
冤有头债有主,问题既然出在赖尼斯的身上,那么这个责任和后果就应该由他来承担!无论大明那边要求什么条件,在允许的范围內儘量答应,哪怕就算是把赖尼斯总督和科恩上校作为牺牲品送给大明又如何呢?
只要能保住公司在远东的利益,甚至让出一些手中的殖民地也是值得的。一旦被驱赶出远东,丟掉了远东的所有地盘,那么东印度公司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可能了,而他们这些董事也会承受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所以三位董事和赖尼斯的想法完全不同,而且他们也清楚这个操作绝对不能让赖尼斯知晓。
现在的赖尼斯已经和输红眼的赌徒一般没了任何理智可言,更不可能以身作为代价让他们这么干。为了保密和確保计划的成功,三位董事在赖尼斯一方面著手安抚和稳定巴达维亚,同时抓紧城防预备之后到来的战爭期间,他们私下也开始了活动,很快一艘商船在黑夜中悄悄离开巴达维亚,朝著东方的苏鲁马益而去,几日后来到了苏鲁马益附近,还没等它进海峡呢,就遭到了大明舰队的拦截。
郑鸿逵的大明联合舰队依旧在苏鲁马益,虽然这场仗大明贏得乾脆利落,可战后却有著许多事要做,作为舰队最高指挥官,郑鸿逵根本不可能拍拍屁股就走。
俘虏的战舰(武装商船)、人员甚至包括拿下来的苏鲁马益,许多善后工作要做,光是分配和整合这些战舰(武装商船)和稳定城中,包括协助马都拉国预防马打蓝可能的反击都需要安排。
这个地方之所以荷兰人会选中,当然是因为它优良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只要在海峡两端做好防御,港口的舰队就绝对没有安全问题。而且大明舰队远道而来,自离开安南后只在马都拉进行了一次补给,现在击败了荷兰人的主力舰队,接下来就是面对进攻巴达维亚的大战。
这种情况下,舰队必须要有一个合適港口作为前进基地,苏鲁马益是最合適不过了。所以郑鸿逵决定先处置好苏鲁马益的工作安排,顺便让舰队休整一下,隨后再攻打巴达维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