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14章 忠武  苟在明末当宗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为了这件事,有臣子还上折劝说朱慎锥改谥号,觉得王荣承担不起这个谥号。但朱慎锥却强行把这件事给定了下来,虽然在别人眼里王荣的确军职(官职)不高,也的确没打过什么仗更有过什么赫赫战功,可在朱慎锥看来,王荣获得这个谥号丝毫不过,因为如果没有王荣,那就没有他朱慎锥的今日,更没有现在的大明。

王荣这么多年来一直毫无保留地支持朱慎锥,为朱慎锥奠基了基础,这才有后来的朱慎锥入京靖难的事件发生。而且王荣坐镇山西这么多年,无论是最初当地方指挥使还是后来晋升为都指挥使,王荣都是朱慎锥稳住山西一地的关键,假如不是有王荣在,朱慎锥哪里能有后来的发展?从这点来说,王荣厥功至伟。

就这样,这个谥号强行确定了下来,众臣对此也无话可说。但王荣的去世还引发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内阁的变动。

作为人子,父亲去世王晋武是要丁忧的,这是规矩也是孝道,朱慎锥也无法阻拦。虽然按理说朱慎锥可以动用皇帝的权力对其“夺情”,可问题在于王荣可是他的舅舅啊!一旦这么做了,朱慎锥心里怎么能向死去的王荣交代?

所以当王晋武按例上丁忧折子的时候,朱慎锥第一次否决了,等过了几日,王晋武再一次上折后,朱慎锥只能表示同意。

如此一来,王晋武就要离职回老家守孝,他这样一走内阁就少了一个人,再加上王晋武不仅是内阁次辅,更是内阁中军方的代表,他走后这个位置由谁来接替,让朱慎锥很是为难。

军中的大将不少,能独当一面的也有好几个,就连和王晋武同等级别的将领也有,但能让朱慎锥对王晋武如此放心的人却是不多。而且作为军中在内阁代表,这个人选必须可靠,更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假如这个人选不挑好,放一个能力不足又有私心的人在这个位置上的话,那么当初朱慎锥对内阁的调整和安排就会改变,弄不好以后内阁又会变成之前的那样,成为文官手中的工具,这是朱慎锥绝度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为此,朱慎锥最终选定了李佑入阁。

其实李佑入阁是朱慎锥早就考虑过的,毕竟从时间来看王晋武入阁的时间也不短了,就算没有王荣的去世,他在内阁也呆不了几年,按照如今内阁成员的任期,王晋武到时间就会从内阁退出去从而把位置让出来,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朱慎锥就在考虑由谁来接替王晋武,当时就想到了李佑。

选择李佑不仅是因为李佑是王晋武的徒弟,更是皇帝的人,而且李佑这些年立下的功劳也不少,尤其是当年和郑鸿逵一起渡海北击辽东更是战功赫赫,再加上后来李佑接手了北洋海军,成为了北洋提督,又在大明彻底平定辽东的一战中建立功勋。

从军职来讲,李佑现在算得上大明军方的高级将领,从年龄来看李佑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再加上李佑和皇帝的关系,还有他的能力也不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可毕竟李佑相对年轻,一下子坐到这个位置上不是太过合适。按照原本的计划,是打算等上几年,等王晋武到时间退出内阁后再让李佑接任,而在这期间,朱慎锥是准备让李佑从南洋海军调任总参议府,先任副总参议,直接进入军方中枢后再一步步把他给推上去的。可没想因为王荣的突然去世,许多安排都来不及了,而让其他人入阁朱慎锥又不放心,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让李佑上了,希望他入阁不要让自己失望。

其实在朱慎锥心中还有一个更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远在蒙古的王海。无论从能力还是忠诚度,或者其他方面,王海要比李佑更合适当这个阁老。可惜,王海一直都在蒙古,眼下更是腾格尔身边举足轻重的重臣,帮着塔娜和腾格尔掌管蒙古,推行朝廷在蒙古的政策,这件事同样是一件大事,也只有王海在蒙古朱慎锥才能真正放心,再加上王海的身份不同,尤其是他的出身容易让人诟病,而且王海还娶了公主,又有着大明驸马都尉的官职,真要把他弄回来放在内阁的话,恐怕朝堂上反对声不小,考虑再三,朱慎锥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一次你回乡守孝,替我和你嫂子多给舅舅烧些纸,上几炷香。”和平日不同,今日的朱慎锥没有穿皇帝的服饰,仅仅只是一身素色的布衣,同在自己对面坐着的王晋武类似。

作为皇帝,王荣的去世让他悲伤,可王荣仅仅只是他的舅舅,所以朱慎锥无法为王荣服孝,而且规矩也不能这么做,所以朱慎锥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祭悼王荣。

王晋武点点头,他的神色中带着悲切,父亲去世的实在是太突然了,他作为儿子却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现在皇帝提及此事,王晋武自然一口答应,而且他也清楚皇帝这番话可不是什么客套话,是真心诚意的心里话。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