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曹文诏
在郑鸿逵拿下巴达维亚的第二天,巴达维亚的各派势力就表态要求见郑鸿逵,并且提出希望和大明合作,重建巴达维亚秩序的要求。
对于这个情况,郑鸿逵心里是拒绝的,作为大明的统帅,他非常清楚自己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打下巴达维亚,驱逐荷兰人,未来控制这些地盘是为做好大明外封甚至直接管理的准备。
如果和当初的荷兰人一样,同这些势力合作,然后共同管理的话,那么这对于大明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而且郑鸿逵作为曾经的海盗头子,和南洋的土著包括在南洋生活的华人接触不少,非常清楚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换句话来说,这些家伙无利不起早,而且向来无君无父,是唯利是图之辈。他们所需要的无非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的特权罢了,按照之前他们和荷兰人的合作方式,就是承认荷兰人对这里的统治权,但在这前提背后必须由他们这些人掌控基层,把触角伸到各处,从而获得特权和实际好处。
荷兰人因为是外来者,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承认这个事实。但荷兰人同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么多年来,荷兰方面一方面和这些势力合作,另一方面暗中挑唆对方的各自矛盾,借力打力拉拢一派来压制另一派,但凡土著的实力大,就扶持华人进行打击。华人开始冒头,就通过土著的贪婪来利用土著对华人进行屠杀。
至于教会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荷兰是天主教国家,而教会在欧罗巴的影响力强大,政府和教会本就有合作也有相互斗争,再加上巴达维亚的商会等机构,这才形成了巴达维亚乃至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政治格局。现在这个格局被打破,郑鸿逵又不想按照荷兰人当初和这些势力联合治理,自然引发了这些势力的不满。
几次没能见到郑鸿逵,再加上明军对巴达维亚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这让这些势力觉得大明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想法不同,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些人立即暗中勾结了起来,开始在巴达维亚搞事了。
虽然因为军管的缘故,严防死守之下巴达维亚没闹出大事来,可局势的严峻和政令的推行不畅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让郑鸿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巴达维亚上面,甚至不敢调走驻扎在巴达维亚的陆军。
也是因为如此,郑鸿逵眼下没有能力集中力量进攻和拿下荷兰人在远东的其他殖民地地区,而且一旦拿下这些地盘后,万一当地也发生和巴达维亚类同的情况,这更会严重损害大明在南海的利益。
仔细看完这奏报后,王晋武不由得也皱起了眉头。
“陛下,此事倒是棘手,如一个处置不当,就算拿下巴达维亚我大明也控制不住周边区域,更不用说在当地实施分封了。”
朱慎锥默默点头,王晋武说的没错,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和大明本身的政治态度有着相当关联,更牵涉到朱慎锥在南海的后续计划。
大明是中央集权国家,这点和西方欧罗巴诸国完全不同。可以说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央集权制度就开始建立,而这近两千年来,中国在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如此政治格局,哪怕就是在战乱分裂的情况下,各个国家也都是抱着这个态度和目标意图实施统一的。
既然是中央集权,那么大明的制度就是绝对不允许有其他势力和中央瓜分实际权力,更不可能和欧罗巴国家那样以贵族和商人为核心组建国会,然后架空国王的情况发生。至于教会方面,大明君权神授,皇帝就是天子,这点和西方欧罗巴诸国也有相当不同,这就代表着大明是不可能运用西方欧罗巴国家的政策,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就算是现在大明实施对外分封,可从分封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也是中央集权的延续。所谓的封国依旧属于大明的藩属国,在封国内部依旧实施中央集权方式,只不过略微进行演变罢了。
但荷兰人包括其他欧罗巴国家不同,首先他们在海外的殖民地并不作为本土区域进行统治和发展,对于欧罗巴各国来说,殖民地仅仅只是他们获得财富的来源,殖民地原本生活的人们并不属于他们的国民。
获得殖民地,关键在于从殖民地获得物资和财富,这是从商业角度上出发考虑的。在这个前提下,欧罗巴各国对殖民地仅仅采取掠夺政策,从来没有耐心经营,甚至把殖民地当成本土的打算。
所以只要维持殖民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能够从殖民地获得好处,相对付出一些利益,甚至让当地人和其他势力参与其中,相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经营是笔很划算的买卖。
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统治格局就是如此产生的,换句话来说,对方是用做买卖的心态来考虑问题,再加欧罗巴同大明不同的政治理念,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