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媒体都如此了,更何况是广大网友呢?
浩浩荡荡、轰轰烈烈,全面铺陈,一个两个按耐不住雀跃,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终於有了值得期待的亮点。
柏林电影节:……
其实,柏林早就已经习惯了,每年一月都是如此,奥斯卡的喧囂充斥双耳,抢走柏林的全部光芒。
但是,柏林並不在意,依旧兢兢业业、专注自己,按部就班地举行每年电影节,在別人眼里他们是异类,在电影爱好者眼里他们却如同寒梅。
话虽如此,柏林也需要坦然面对现实,在曝光率越来越重要的资讯时代里,坎城和威尼斯正在抢走他们的优势。
当然,欧洲三大电影节並不是站在拳击台上正面对决,而是爭取项目爭取电影爭取那些优秀的作品,他们希望提升自己参展作品的质量、进而提升自己奖项的含金量,最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继续发展。
在这场曝光率的对决里,柏林没有优势。
而现在,柏林不敢置信地看著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仅仅依靠安森一个人,奥斯卡就能够让全网瘫痪?
再看看蒂耶里-福茂此前的动作,剎那间,柏林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果然是狡猾的法国人。
一边,大西洋两岸双双骚动起来,包括学院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一个举动居然能够引起电影產业的连锁效应,柏林和坎城居然双双动作起来,现实再次以雷霆万钧的姿態证明安森的影响力。
另一边,整个北美大陆聚集在安森身上的视线持续升温——
奥斯卡,这应该是继去年格莱美以来最盛大最隆重的舞台,安森是否能够继续带来惊喜?安森又將如何表演“向日葵”这首歌?
不能责怪普罗大眾的高要求,一直以来,安森总是能够带来惊喜,持续不断刷新认知,以至於期待值持续保持在一个难以置信的高度,总是想著更多更好更精彩,正如同去年“蜘蛛侠2”的首映式一样。
就连尼古拉斯这样的资深记者也没有能够免俗,期待安森继续带来奇蹟,更何况是普通观眾?
所以现在,人们又进一步拔高要求,熙熙攘攘的期待全面引爆。
其中,一小部分声音表示,奥斯卡是电影盛宴,终究不一样,即使安森有想法,学院也未必同意,他们不会允许安森抢走电影的风采,所以还是收回那些胡思乱想,摆正心態,好好欣赏舞台表演就好。
可惜,这些声音著实太微弱,终究无法抵挡主流声音的浪潮。
侧面再次见证如今安森的號召力,正是因为值得期待,所以压力才节节攀升。
更何况,没有人忘记,在登上奥斯卡颁奖典礼舞台之前,安森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舞台——
格莱美。
於是,问题来了,一个月之內准备两场演出,安森如何区別演出?两场表演是否可能风格化趋同?安森又是否能够在格莱美带来惊喜之后继续在奥斯卡拔高期待?格莱美的专业演出是否能够超越去年的“別假正经”?
疯了,彻底疯了。
对於这种情况,“纽约客”毫不遮掩地冷嘲热讽,“他们不把安森逼死不罢休”。
“他们现在把安森推向神坛,当作一个神祇顶礼膜拜,一旦安森无法满足他们无理的离谱的丧心病狂的期待,他们就会將安森拉下神坛;但重点在於,即使安森满足了期待,他们真的愿意双膝跪地彻底臣服吗?”
一切,正在偏离轨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