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老支书的难题
夏日的阳光如同滚烫的铁水,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周家庄的土地上。
黄土路被晒得发软,周益民骑着摩托车碾过,车轮扬起的尘土裹着热气,扑在他汗湿的脖颈上。
路边的玉米秆蔫头耷脑,叶子卷成枯褐色的筒,连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麻雀,此刻也躲在老槐树最高处的枝叶间,偶尔发出一两声有气无力的啼叫。
周益民远远望见老支书佝偻的背影时,周益民心里“咯噔”一下。
只见老支书独自坐在村口石墩上,褪色的蓝布衫被汗水洇出深色斑块,竹编草帽歪扣在膝头,嘴里那杆铜锅旱烟早熄了火,灰烬簌簌落在沾着草屑的解放鞋上,却浑然不觉。
摩托车引擎的轰鸣越来越近,竟然没有将老支书吵醒,周益民见状,还以为老支书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将摩托车停了下来,随即走到老支书身旁,拍了拍老支书的肩膀。
老支书回过神来,他就想看一下,到底是谁这么大胆,在自己思考的时候,还敢打断自己,转过头一看,发现是周益民,心情顿时由阴转晴。
突然布满老茧的手突然死死攥住周益民手臂,可能是天气太过于炎热,导致老支书的手,也是十分的热:“可算把你盼回来了!”
周益民被拽得踉跄半步,他下意识往后缩了缩:“老支书,我突然想起家里杯子没收,我怕等一下会下雨,有什么事情,等我收完杯子再谈?”
“少跟我扯这些!”老支书突然提高音量,惊得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
他猛地扯下草帽扇风,露出头顶稀疏的白发根根竖起,“你小子脑子灵光,今天不把这事儿掰扯清楚,就别想出这村口!”
说着硬把周益民按回石墩,烟袋锅子在石面上磕得“砰砰”响。
周益民就在想,早知道,是这么一回事的话,还不如在城里多待一段时间。
回到村里,就是想休息一下,最近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让周益民,忙碌了很久。
这段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在王为民的身边,学习一下,到底要怎么管理一个科的人,再加上四合院里的琐碎事,可以说是身心疲惫。
想着终于忙完,可以回村里休息一段时间,谁知道还没有回到家,就被老支书给拉过来解决问题。
而且从老支书的神情当中,就能知道,肯定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不然也不会让老支书如此烦恼。
周益民盯着老人重新装填烟叶的手,指甲缝里还嵌着未洗净的泥土。
“您说,我听着。”他叹了口气,从兜里摸出火机替老人点燃。
青烟袅袅升起,在两人之间织出朦胧的屏障。
“咱村二十往上的后生,掰指头数有十七个!”老支书伸出粗糙的手掌。
又屈起四根手指,“上个月开始,家家户户的门槛都要被媒婆踩烂了。”
烟锅里的火星明灭不定,“可邻村那些个老狐狸,不知从哪听来风声,集体把彩礼抬到三十斤粮食!”
周益民猛地站起,石墩在地上拖出刺耳声响:“三十斤?这不是要人命吗!”
就算是没有闹饥荒的时候,也用不着三十斤粮食,虽然没有说是粗粮还是细粮,但是现在粮食一天一个价,就算是粗粮,在黑市中,也差不多要到几毛钱一斤,甚至是一块钱也不奇怪。
老支书却扯着他衣角重新坐下,浑浊的眼睛里泛起血丝:“益民啊,你当我不想骂娘?可现在十里八乡就咱们村还有余粮,他们就是吃准了咱们!”
他想到这里就气,就算是气也没有办法,事情始终都是要解决。
周益民就想不明白,现在城里很多人都是,还要什么彩礼,只要能将女儿嫁出去,不要彩礼都行,可如今到了周家庄,形势却颠倒过来。
现在这个时期,每家每户的粮食都不多,要是能将女儿嫁出去,还能省下不少粮食。
“要不……发动大伙凑一凑?”话一出口,周益民自己先否定了。
十七户人家,就算每家出两斤,离总数还差得远,况且谁家愿意平白无故把口粮送人?
总不能叫全村的人捐吧!虽然说周家庄不缺粮食,但是谁也不愿意捐。
老支书狠狠嘬了口烟,烟灰簌簌落在手背上也浑然不觉:“凑?前儿个开全村大会,为这事差点打起来,有的人就在说,要是出不起彩礼的话,那就不要结婚,等过完这个灾年之后,再想办法也行。”
“老支书,您先别急。”周益民蹲下身,与老人平视,“容我回去琢磨琢磨,保准给您想出个法子!”他的声音不自觉拔高,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老支书枯树皮般的手突然抓住他胳膊:“益民,你可不能糊弄我!那些娃天天堵我家门口,我……”
周益民突然想起什么东西,猛地挣脱老人的手,跨上摩托车。
引擎的轰鸣声中,他听见老支书在身后喊些什么,却顾不上回头。
这下轮到老支书傻眼了?
刚刚不是还在说,会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现在人影都不见?
难道是自己的这个要求太过分了吗?不过看周益民这么着急,肯定是想到什么办法,只不过是顾不上说而已。
老支书只能是自己安慰自己。
周益民开着摩托车,风灌进衣领,带着黄土的腥气,他的思绪却越发清晰——三十斤粮食的彩礼,绝不能成为困住周家庄年轻人的枷锁。
虽然说三十斤粮食,他可以帮忙采购,但是这个头不能开,到时候十里八乡,肯定会埋怨周家庄。
毕竟开了一个头,到时候彩礼想将降下来,可就没有这么容易。
别人就说,你看谁家出了三十斤粮食,我女儿比他家的还要好,为什么不止三十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