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奉命镇守保定,闯贼攻城连射两封招降书,反正话理也不理坚持据城死守、死战不退,当闯贼破城之时见方正化披甲杀敌,勇猛无双,于是便问他姓氏名谁。
方正化暴喝一声:“总监,方公也”,说罢提刀迎战群贼,连杀数十人终至力竭被流寇乱刀杀死。而跟随他的随从太监,也是全都力战而亡无一幸免!
而当时,他所效忠半生的崇祯皇帝,早已于煤山殉难……
比起那些一见闯贼、建奴,便急急忙开城投降的所谓文臣武将,不知忠肝义胆了多少!
知道面前小太监的身份,王安立刻站起郑重的朝方正化行了一礼,“原来是方公公,失敬失敬!”
方正化不好意思挠挠头,“小哥认识咱?”
王安笑笑没说话,心中却是思绪万千。
眼前这憨厚的年轻小太监,看年纪与崇祯帝也相差仿佛,却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所有人都看不起的阉宦,却撑起了大明男儿最后的一丝脸面。
而吩咐完方正化的王承恩,脚步匆匆的回了文华殿,一进门就大叫不好。
“皇爷,今儿个真是邪了门!您猜那告御状的是谁?”
王承恩虽然满面惊骇,却也没有真让崇祯猜,立刻便道:“是堂少爷,王安!”
崇祯闻言两眼一睁,惊讶道:“朕这兄长怎么来告御状了,可曾问了缘由?”
王承恩连连摇头,“堂少爷是认得我的,奴婢没敢露面,让方正化带着堂少爷去了待漏房稍后,奴婢便急忙赶回来报信了!”
“你做的很好,现如今还不是时候让兄长知道朕的身份。”崇祯摸了摸短须,一脸的棘手模样:“兄长那样的神人,何人有此能耐把他逼的来告御状?”
“不过既然来告御状了便必然不是小事,兄长有功于国家社稷,这件事朕不能不管!只是有些麻烦……”
崇祯话中的麻烦,自然指的是如何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御前听审。
当然崇祯也可以不露面,直接指派一个人负责处理王安的冤情。
可王安在崇祯心中已是如刘伯温一般的人物,如此神人都能被逼的告御状,那这其中的冤屈必然不小,又或者说王安的对头不是一般人物。
若是放手让底下人去,又怕底下人不知王安根脚,不能处事公正,让王安对大明朝廷寒心。
左思右想,兄长的事可不是小事,自己不出面是不行的,只是又如何不暴露身份?
王承恩看出崇祯顾虑,眼珠子转了两圈建议道:“若是陛下召见堂少爷御前听审,即便堂少爷摄于天家威严不敢抬头直视,只是眼角余光也难免瞥见,再一听皇上的口音,以堂少爷的才智如何还能猜不出皇爷身份?”
崇祯点头附和:“这也便是为难之处了……”
“奴婢倒有一计,只是有恐冒犯皇爷……”王承恩有些迟疑。
崇祯不耐烦道:“这都什么时候了,兄长还有冤情待雪,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冒犯不冒犯?”
王承恩这才放下心,大胆道:“依奴婢看,皇爷不如直接移驾带漏房听明冤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