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洪武大帝朱元璋设立,主要是为朝廷培养人才。明初天下百废待兴,各地官府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是通过正规科举永远无法满足人才需要,所以创办的国子监。
明初,大量基层官员都是通过国子监选拔而来。
其中荫监主要是指战死沙场或因公殉职者的后代,恩准其子孙入读国子监,将来出仕后也可以有个不错的前途。
举监,主要是落第的举人,也就是从没有考中进士的举人里选拔,以“年少质美”为选拔标准,一般控制在二十五岁以下,而在古代二十五岁以下就能考中举人,无疑也是妥妥的学霸,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只是在明代,以举人的身份入朝为官一般做不到很大,通常止步于五品也就到头了。
所以一般年少有天赋的举人即便落第以后也不会选择为官,而是继续参加科举。
而在下一次科举开始之前,可以通过选拔进入国子监进修。
贡监,则是全国各地的府、州、县学像国子监贡送的优秀生员(秀才)。
而最后一项令王安嗤之以鼻的例监,则是通过向朝廷捐纳银两或粮食马匹,从而获得入读国子监的资格。
虽然理论上来讲,例监与上述三种监生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在实际情况中例监监生往往遭人鄙夷。
因为想要入读国子监,起步就是全国各地的优秀生员,像历史上的吴承恩、蒲松龄就都是贡监出生。
只有学渣,甚至是文盲才会为了面子钱买监生的功名,自然遭到其他读书人的鄙夷。
如果说在明中期,朝廷对于官员还有一定的缺口,这些国子监生还有希望被选派到地方担任小官。
而到了明后期,每年科举产生的举人和进士甚至都要排队等官做,更讨论这些监生。
即便偶尔放点小官位出来,吏部铨选也不可能去选那些没文化的例监。
要选也是优先从荫监和举监当中挑选,甚至就连贡监都没什么机会。
所以钱弄这个,当真也就是为了面子好看了。
作为一名来自后世的实用主义者,自认精明到爆炸的王安会干这种赔本买卖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啦!
崇祯见王安不愿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嘴角带笑看了王承恩一眼。
王承恩当即会意,面带笑容的看了一眼王安的背影,在心中默默恭喜道:“堂少爷,祝您进学愉快啦!”
身为大明皇帝,崇祯想给人安排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也就是打个招呼的事,连银子都不用。
甚至于,崇祯都产生了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直接下诏举办方正贤良科。
只是不同以往,方正贤良科通常是全国规模,由各地推举方正贤良之人入朝为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