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2章 班超与甘英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562章 班超与甘英

在走向玉门关的路上,

甘英向班超这位把自己放养到大陆尽头的老上司,说起了自己这次向西行进的经歷。

他先是到达杞国,见过那里的情况。

班超插嘴说道,“杞国这些年没办法东进隋国,於是便大力向著北方、西方扩张。”

“西域一些国家此前便向我抱怨过许多次,我很是担心以后,杞国对西域的影响。”

班超武功赫赫,名传西域。

有次他安排的商队途径西海的时候,遭到了当地藩镇的侵犯劫掠,班超还怒而发兵,跑到西海將那不长眼的傢伙狠狠教训了一顿。

中间的杞国目睹了大汉天兵的威风,於是放缓了对西域方向的渗透,只安心消化河中,还有里海以西的土地。

但是现在,

班超告老还乡了。

西域还能阻止杞国对自己的抚摸吗?

坐镇西域这么多年,

班超对大汉军势的衰退,是有所感知的。

一是承平日久,

无论再怎么保养武器,磨利刀剑,也没办法恢復开国时的昌隆武运气。

二是西域在诸夏君子数百年的指点教导下,实在听话的不行。

使得朝廷对这里的管制,也有所懈怠。

这点完全可以从班超一镇西域数十年,位置没有被人取代过看出。

虽然他的功绩的確超然,皇帝也著实尊敬这位臣子,给予了他独断西域的特权,

但人心想来是贪求的,

若西域都护府的位置著实优良,又岂会没人盯上,从而想办法为自己运作呢?

“其实我很想寻求有能力的后生晚辈,为大汉继续镇守西域,可惜……”

说到这里,班超发出一声沉重的嘆息。

好在甘英劝慰他道:

“大汉的天命犹如天上悬掛的太阳,会一直普照九州四方的,使君不必忧虑。”

“而且我在杞国听说,他们的君主眼下,只想著向西方索取土地,打造一个囊括西海,东至信度,西至大海的国家。”

杞王是读史书的,

所以他知道参加宴会一定要穿甲冑的道理,

也知道数百年前,那为嬴秦所灭的古波斯国的事情。

虽然他作为天子认定的诸夏成员,不能自甘墮落,与蛮夷为伍,

但这並不妨碍杞国君臣照著古波斯的版图,规划自家的未来。

毕竟东边的隋国实在难啃,他们只能去嘬一嘬西边了。

也巧,

西至於古波斯高原的土地,正是地广人稀之所在,当地人多有放牧的习俗,同从匈奴体系中分离出来的杞国十分相配。

杞人如今虽束髮右衽了,可放牧的手艺也没有落下。

南边信度河的郡县大搞汉制,耕耘为主。

北边位於河中之地某些郡县,却也因地制宜,保留了一些游牧习俗。

更重要的是,

杞王认为:

古波斯人可以从高原发家,將收税的官吏最远安排到信度河这边,

那他们凭什么不能做到相同的事呢?

不求像中原那样,隨意任免地方官吏,如臂使指般集中权力。

可开疆拓土,增加人口和赋税,也是一件足以让自己死后获得上等庙號、諡號,併名留青史的美事嘛!

何况嬴秦与前朝夏国,本就约为兄弟,立下过互帮互助的誓言。

如今嬴秦崩溃,遗民惨痛,杞国作为夏国的继业者,也应该出手,帮助一二嘛!

对此,

班超和甘英都没有反对。

只要不琢磨著来挑衅中央之国,染指大汉的利益,他们对域外的纷爭,並不会太上心。

反正西海乱成这样,至今没有角逐出一个主干,自然也不好请求大汉皇帝、诸夏天子,像帮助当年的新夏人一样帮助自己。

西海的大乱斗舞台上,可没有蛮夷登场呢!

隨后,

甘英又说起西海的事。

“晋国近来又起了波折,这次能够平安通过西海,直达罗马国,也是依靠了其国新受封的宋公。”

西海多战乱,

以至於陆地的商路受阻,甘英初次前往罗马,也是至其而返。

之后再出使了两回,

一次是通过杞国的瓜州乘船,一路到达罗马。

一次便是途径晋国,受到宋国公赵裕的帮助。

对於大汉来说,

任何方面都是不能弱於他国的。

罗马使者来了两次,都是乘船而来。

那他们就从海上去一次,从路上去一次,狠狠地超了罗马!

而投桃报李,

甘英对帮助自己的赵裕也很有好感,在班超面前对之多有夸讚。

班超因此感慨起来,“若此人之后不至於早亡,想来西海能够在他手上恢復太平。”

这么多年来,

西海並不是没有出现过雄才伟略之人,

只是要么前明后昏,自其得之自其失之;

要么便英年早逝,含恨黄泉。

班超这位局外人见了,也忍不住飘摇多年的西海发出嘆息。

“那罗马国近来如何呢?”

玉门关逐渐的近了,甘英也讲完了西海的事,班超便询问起他出使的最终目標。

甘英告诉他,“罗马是泰西盛国,其土广大,当今在位的君氏也称得上一代明君,近些年来还没有出现衰颓的气象。”

“若说问题——”

“其一便是罗马国中尚有崇古之辈,想要恢復百年以前的共和之制,对君王多有抨击。”

班超无所谓的回道,“崇古的想法,歷来便有,只要自家不胡乱折腾便好。”

大汉的那些儒生,一旦提及“治理”,开口便是尧舜禹汤;

讲到“盛世”,转头便是上古三代。

班超还没有投笔从戎之时,就曾想过把那些死读书的儒生装到船上,送去海对面的殷洲,让他们亲自感受上古简朴的风味。

最后还是心善了些,没有当真行动起来。

甘英继续说,“其二,便是泰西诸侯们在日耳曼地区的开拓了。”

幼苗要生长为大树,

时间总是最好的养料。

而距离诸夏君子在泰西建立国家,已经过去了足足三代人的时间。

教化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成果,

人口也得到了足够的滋长。

诸夏的领土,正沿著瑞纳河的东岸,从原本的小点,逐渐渲染成一片鲜明的区域,让罗马无法再忽视下去——

日耳蛮本就处於鬆散的部落联盟状態,

其中能摆脱野人,学会文字,懂得交流的,一直很稀少。

因此对於文明的征战,並没有深刻的认知。

他们固然会为了诸夏的扩张而愤怒,但打不过跑路也不会有任何迟疑。

毕竟脑子里著实没有“安土重迁”的概念。

能带领族群出去抢一波大的,就称得上是蛮族雄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