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寻点头,隨即说道,“真要是剿了倭寇、海盗,或者是有番邦蛮夷不识王化,將士们要是有所得也就有所得。”
刘璟连忙咳嗽说道,“国舅爷,朝廷有军规军纪。”
这一点朱寿和俞通渊也是深有感触,明朝能够建立,这也是和军规有极大的关係。
朱元璋当年打过长江,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张榜安民、强调军纪。
虽说肯定是没办法和后世相比,但是在如今这个年代、在元末乱世的时候,朱元璋的兵马军纪算得上首屈一指。
马寻自然知道刘璟的意思,笑著说道,“有些事你们心里明白就行,將士们的心思別野了。只是出海到底不同,將士们也该有好处。
既然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有些事情就没必要太迁腐了。
朝廷的俸禄归俸禄、战功归战功,这是没人可以贪墨的。不过如果再有其他的一些好处,肯定也没人拒绝。
有些事情都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刘璟等人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现在只需要等著货物到位,只需要等著合適的时候出海就行。
“听闻很多福广人喜欢去南洋,你们去那边转一圈。”马寻认真叮瞩,“先別想著找银山金山,先去给我摸摸底。”
朱寿有点失望,他其实是很想去找银山的。
只可惜这一次没有给他配备探矿的工匠等等,那这一次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打仗,以及做生意了。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马寻这个国舅爷很有特点,別人出海要么是打倭寇、打海盗,偏偏是这个国舅爷派人出征,总是有其他的一些任务。
刘璟笑著开口说道,“到时候我们自然会收集情报,务必將南洋诸国、风土人情等摸清楚。”
马寻笑著点头,隨即说道,“那就好,你们一会儿也准备公文,和我的文书一起送回京里。”
既然马寻都开牙建府了,都已经成为『大將军”了,那么很多事情就需要更加的正规。
他可不是什么自封的大將军,而是有旨意,只不过是拿不拿出来需要看具体的情况,
俞通渊忽然说道,“国舅爷,咱们这一趟出兵不只是大都督府的事情,也该將文书送去中书省。”
马寻忍不住看了一眼俞通渊,“谁叮嘱你的?”
俞通渊也不隱瞒,“陛下说的,让你措辞用不著太严肃,这事情让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去论断。
朱元璋显然是怕胡惟庸还不够囂张,这是打算催著胡惟庸早点死了。
看起来东瀛那边的情况更加明朗了,也是因为朱元璋对於朝政有些不太满意,即將有大动作了。
朱寿有些不太乐意了,“咱们大都督府的事情,什么时候用得著和中书省商议?”
马寻没好气的说道,“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咱们大都督府的事情,什么时候不和中书省商议了?用兵是大事,中书省岂能不知?”
朱寿的说法没问题,因为在这些武將的印象里大都督府一直都是强势的衙门,將中书省压制的很厉害。
而马寻的说辞自然也没有任何问题,军国大事从来都不只是军方的事情,中书省也有必要知道一些信息。
该走的程序肯定还是要走一遍,至於这其中是不是另有安排,那就不是马寻等人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按照皇帝的意思將事情给办好,这一点显然是更加重要。
马寻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他对自己的位置也一直都是比较清楚。
刘伯温找到马寻,问道,“等你回京的时候,只怕是有大事发生吧。”
马寻觉得刘伯温猜的不错,他也有这样的感觉,“我总觉得我回京之日,就是胡惟庸覆灭之时。照这情形,他最多也就是一年时间了。”
刘伯温也有这类感觉,提醒说道,“以后的朝政你不要多干涉,虽有帝后信任,不过你到底不该多参与一些事。”
马寻连连点头,“我本就对朝政不太感兴趣,胡惟庸一旦覆灭,我就老老实实的搞我的研究。”
刘伯温忍不住嘆气,胡惟庸一旦灭了,那么皇帝的权力將无以復加。
以后的洪武皇帝,很有可能是歷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了。
歷史上大权在握的皇帝確实不少,但是洪武皇帝的权力几乎是没有什么限制的。
接连倒下去三任丞相,相权基本上也就是宣布彻彻底底的『失效”。
所以刘伯温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不管是汪广洋还是杨宪,或者是现在的胡惟庸,都是皇帝在有意识的扶持。
这一盘大棋皇帝几乎是布局了十年,就是在准备著收割了。
一切看起来都是在皇帝的计划之中,马寻等人无非也就是皇帝手里的棋子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