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彻底岔开的道路,一统中原之战启(求月票)
赵光义最终还是来了。
虽然他对赵匡胤的这次突然召见十分的畏惧,但他最后仍是下定了决心,亲自从开封赶来了前线。
没有人知道兄弟二人在主帐之中说了什么。
甚至就连顾瑾都不知道。
从始至终,他都带著人守在帐外,將所有的空间都留给了两兄弟。
而最后赵匡胤也是没有將兄弟二人之间的对话给说出来。
只是告诉顾瑾“晋王不会再谋反了。”
隨后,便將其放归了开封。
对於赵匡胤的这个决定,顾瑾自是百分百的支持。
其实从始至终。
他也未曾將赵光义当做是什么极其难对付的对手,別说赵匡胤如今还没有死。
就算是赵匡胤死了。
以他当前掌控大宋所有精锐的实力,也可以隨时扫除一切。
只不过是他不想大宋经歷內战罢了。
顾易当然是在默默注视著这一切,对於赵匡胤赵光义这两兄弟之间的种种,他还是十分好奇的。
“烛影斧声”的这个典故,又有谁人能不好奇?
但可惜的就是,歷史显然已经发生了改变。
原本歷史之中的种种都並未发生。
赵匡胤其实也並未与赵光义说什么废话,在一阵忆往昔之后,他便十分的问了赵光义一个问题。
“你,可敌的过顾氏?”
隨后他更是將自己的决定告诉了赵光义。
而赵光义就真的沉默了。
即使他是一个十分自傲之人,但是在如今的顾氏面前,他也不得不认清自己。
和顾氏斗?
怎么斗?
且不说顾氏那滔天的声望,如今大宋的所有精锐可都还在顾瑾的手中,这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一切的发展再次与原本歷史朝著两条不同的脉络发展而去。
似乎当新思想有了萌芽之后。
如今这一切的发展,便再也无法控制。
但细细想去其实这也是必然的。
顾氏確实已经做了足够的多,自顾康顾晟那一代开始,这歷史的发展其实便与原本歷史逐渐模糊。
两者走过岔路但又在修正的作用之下不断重合。
这並不是说以往那些顾氏子弟所做的不够多。
相反,其实每一代人所做的都已十分耀眼。
只不过在这悠悠青史面前,他们所做的一切还远远没能达到足以碾压一切抵得过修正的地步。
他们的出现,確实是可以让九州短暂领先於原本歷史。
但隨著这些人的逝去,顾氏陷入低谷,那无形的修正之力便会去阻挡这一切,直至让时间线完全的重合,歷史的发展再次走到原本歷史的地步。
其实从后世的变化来看,顾氏所引起的最大变化目前为止当属炎汉一朝。
——顾琛镇压一代乱世。
以无敌之姿开创王朝。
弃帝位而扫蛮夷。
奠定炎汉当为世界第一的基础。
再到顾易后续亲自操控之时所实行的民族大融合制度,可谓是彻底奠定了九州包含万物的基础。
细细想去,也唯有此事对现代的改变最大。
其已经很大程度的抵过了修正的力量,让整个歷史的发展朝著另一条脉络前进。
但在如今的顾易看来,哪怕是纵观炎汉一朝所造成的影响。
其实也远远不比如今。
王朝可以覆灭,但思想將会永生。
儒家的思想对於整个九州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想像的,哪怕是放到了现代身上依旧可以看到儒家的些许影子。
新思想的出现如今就是在衝击原本歷史之中最为核心的东西。
当这一切开始不受控制的发展。
这歷史自然而然也在不断的发生著改变。
顾易的心情愈发沉重,他很难想像顾氏接下来到底要面临何种的限制,这绝对算是顾氏起势至今最大的考验了。
不仅仅要担著整个家族,同样还要担著大宋,担著整个九州。
但还是那句话——
顾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时光匆匆。
赵光义返回开封不久,御史台再度呈上消息。
那些曾蛊惑他造反之人,都已被秘密处死。
这像是一种表態,是向赵匡胤与顾瑾递出的交代。
不过无论是顾瑾,还是赵匡胤,对此都没有太过在意。
他们二人的目光,早已再次落向了整个北汉之地。
“朕欲亲身为饵,诱北汉主力决战。”赵匡胤的声音沉厚,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诸位以为如何?”
帐中霎时一片死寂,隨即譁然。
“陛下!万万不可!”
“末將愿代陛下前往!岂能让天子犯险?”
“此举关乎国本,还请陛下三思!”
“.”
声浪涌动之中,唯有顾瑾沉默佇立,眉宇深锁。
赵匡胤早已將计划告知於他。这
位皇帝想在生命走向尽头之前,做完该做的一切,將所有的骂名独自背负。
別忘了,刘继文还活著。
大宋曾对他许下诸多承诺,赵匡胤要在自己离去之前,將这些事一一了结。
赵匡胤缓缓抬手,压下所有声音。
他站起身,走向帐外,夜风拂动他已然泛白的鬢髮。
“你们说的,朕都明白。”他望向远处沉沉的夜色,声音里透出一种近乎沉重的平静,“但朕.没有时间了。”
眾將一时寂然,皆尽低头。
“幽云未復,燕云未收天下分裂至此,是朕心头大痛。”他猛地回身,眼中像有火光燃烧,声音陡然扬起,“一统天下,朕今生已不敢妄求!”
“但在这有生之年,至少要將中原之地,连成整片山河!”
他一步向前,按剑而立,身形在灯下竟依然挺拔如松。
“如今之势,辽军所依仗的也唯有城高池深——但他们都怕朕。”赵匡胤冷笑,“那朕就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看似能一战定乾坤,擒杀朕的机会。”
“陛下!”有老將扑跪在地,声音哽咽。
赵匡胤却摇了摇头,语气斩钉截铁:“不必再劝!若能以朕此身,换中原一统、边疆三十年太平,值得。”
他望向眾人,目光灼灼,仿佛要將每个人的脸刻入心中。
“这一仗,朕意已决。”
帐中陷入一片寂静。
虽感受到天子的决意,眾將仍面露挣扎,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一直沉默的顾瑾。
而顾瑾正死死盯著赵匡胤,仿佛要从他眼中读出最后的答案。
良久,他终於缓缓闭上眼,再睁开时,已是一片沉静。
下一刻,他郑重躬身,肃然一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