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69章 垂询  泰昌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769章 垂询

“传正阳门支行行长高时明觐见——!”

尖锐的声音利剑般地穿过半掩的朱漆大门,直直地刺进高时明的心里。

他已经想不起自己上一次来乾清宫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是四十年前,也许更久远。皇城实在是太大了,大到紫禁城外的绝大多数人奔走一生也无法仰见天颜。

高时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尽管他三十岁以后就一直在司礼监当差,甚至一度坐到内书堂少监掌司这样的高位,但他却几乎从来没有见过先皇帝,更少有机会面见当今圣上。

调去银行衙门之后,高时明总盼着有一天能被皇帝召见,也曾无数次想象见驾的情形。但他没想到,这天竟来得如此突然。

高时明深深地吸了几口气,试图压住胸膛里那不安分的擂动,可心跳反倒越来越快,几乎撞出胸腔。他垂眸盯着脚下光洁如镜的地面,恍惚间仿佛能看见自己微微发白的面容。

高时明试着迈开步子了,但他的双腿却僵得不听使唤,就好像灌了铅一样。

“还愣着干什么?”史辅明见高时明迟迟没有从右梢间里出来,便走上去,拉开门,一边催促一边朝他招手。“主子传你了!赶紧去啊!”

“啊!是。”这声招呼给高时明注入了些许活力。他强硬地迈开步子,动作机械而迟缓。

穿过乾清门后,高时明的第一反应是继续前往远处那座巍峨的乾清宫。可他刚挪到台阶旁边,就被人给拉住了:“高公公。您这是要去哪儿呢,在那边儿!”

“啊?”高时明整个人都是蒙的,甚至没太听清对方在说什么。

“皇爷都在南书房理政。不在乾清宫。”拉住高时明的年轻宦官好心地说道。

“南书房?”高时明木木地眨了眨眼睛。

“嗐”那宦官也是见怪不怪了。他侧过头,伸长脖子,朝南书房的方向示意了一下。“就是那边儿。”

“哦!多,多谢。”高时明顺着望过去,一眼就看见了被人重重护卫着的南书房。

“一回生二回熟,您多来几回就好了。”那年轻宦官和善地笑道。

“承,承你吉言。”高时明回了他一个难看的笑。

高时明颤巍巍地来到南书房,空地中央,撩开前襟,重重地跪了下来:“奴婢!!”他刚一开腔,声音就往上走了个可笑的高调。不过整个南书房没有一个人笑话他,回应他的只有房间的回音,和远处一直持续着的隆隆声和凿冰声。“.日月银行,正阳门支行,司正行长,高时明,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拜三叩首大礼行完,高时明感觉自己浑身上下的力气都要用尽了。他趴在地上,蜷成一团,快速但小声地喘着粗气。

“听王安说.”皇帝问话的声音,伴着一声破空的惊雷降了下来。“你今天上午去了户部?”

高时明身子一震,脑袋嗡的一白。

那声令人猝不及防的雷鸣堵了高时明的耳朵,导致他根本没听清皇帝刚才说的话。他不敢提问,更不敢不答,只能强自镇定,应了一声:“是!”

朱常洛自己也没听清刚才说了什么,但高时明既然歪打正着地应了,他就收起了重复一遍的心思,继续道:“他们是怎么说的?”

他们?谁啊?

如果没有刚才那声雷鸣,高时明当然能顺着话,想到皇帝说的“他们”是指汪应蛟和沈光祚。但现在缺了“今天上午”和“户部”这两个至关重要的信息,高时明也就只能下意识地往王安拿走的那道条陈上想了:

“回主子。那些欧罗巴商人说,在李部堂代表朝廷下订之前,他们从没有卖出过大批的粮食或者粗铁,只能用银子和南洋出产的宝石香料,交换、丝、瓷、茶之类的东西。奴婢猜测,这应该也就是他们愿意千里迢迢地把粮食和粗铁运到天津来交易的原因。”

“呵呵。”朱常洛默默地听完了高时明的回答,轻轻一笑说:“高时明。你是不是没有听清朕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啊?”

皇帝的笑声里没有恶意,但高时明哪里听得出来,只觉得皇帝是在冷笑嘲讽。他心脏一紧,眼前一黑,冷汗瞬间爬满了后背。“我奴婢奴婢耳背,奴婢耳背!万望主子恕罪!”

“怎么一个个的都是这个样子?”朱常洛无奈地看向王安,问道:“朕难道是什么说两句话就要吃人的怪物吗?”

王安尴尬地笑了一下,转头对高时明温声道:“有什么说什么就是。主子没有怪罪你。”

皇帝在近侍太监心中的形象,和在其他宫人心中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近侍太监们的心里,皇帝既宽仁又随和,只要不触及某些根本问题,皇帝甚至不会动怒。而在乾清宫之外的其他宫人的心里,皇帝就是那种心狠手辣,善使雷霆手段,而且成天疑神疑鬼的人。不然也不会甫一继位就成立西厂,重组东厂,并在内廷搞大清洗、大裁员了。

高时明勉强稳住心神,最后又磕了一个头,才开口道:“回主子,奴婢耳背,又被雷声搅扰,是没有听清主子说的第一句话。还以为主子是在问那道被老祖宗收走的条陈。”

“哼”朱常洛轻叹了一口气,将那道条陈移到眼前,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说:“既然说到这儿了,那你就继续说吧。一艘船,从漳州开到天津,至少需耗银一千两,这个数,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回主子。这是奴婢从西洋商人那里问来的。”高时明解释道:“他们说,一艘满载的千料大船,算上海员的月银、航行期间的物资消耗,以及船只本身的折旧与维护,还有沿途必要打点,一个月至少要一千两银子。而从福建到天津,即使一帆风顺,毫无阻碍,也至少需要航行一个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