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朱元璋的话。
殿內的群臣都明白,这是在替朱应对这些考生施恩。
“谢皇长孙。”
所有考生全部都对著朱应躬身一拜。
“无需多礼。”
“这些是你们应得的。”朱应微微一笑,说道。
而这时候。
作为三甲第一的状元,夏原吉忽然站了出来。
“草民有一事想要求教皇长孙殿下。”
“不知殿下能否赐教?”夏原吉恭敬一拜,大声道。
“不说赐教,你有什么要问的便问吧。”朱应一抬手,看著夏原吉。
在歷史上。
这个夏原吉可不得了。
掌户部,充实国库,也是为歷史上永乐大帝朱棣提供了强力的后援支持。
“今日殿试考题乃是殿下所定。”
“草民斗胆问殿下,何为国,何为家?”夏原吉抬起头,一脸正色的问道。
显然。
他也是非常期待朱应这一个出题人的回答。
此话落下。
殿內所有考生的目光全部都匯聚到了朱应的身上。
他们也想要听听朱应这个出题人对此题的见解。
“今日之考题。”
“何为国,何为家。”
“大明子民数千万计,千人千面,万人万面。”
“你的文章,本王也看了,的確是说出了根本。”
“但对於此题,本王可以用几句话来解题,也是本王个人见解。”朱应缓缓开口,扫视著大殿內的眾考生。
所有人都是期待的看著朱应。
“有国,才有家。”
“国是千万家。”
“无国,家不存。”
“国是根,牵联千万家华夏血脉,家为叶,映衬国旨荣光,根叶相依,方有家国生生不息。”
朱应的话咋奉天大殿內迴响,隨著话音落。
却是让夏原吉,让所有的考生都陷入了对朱应回答的深思。
在持续了一阵后。
夏原吉看著朱应的目光更为的敬佩,继而,心悦诚服的一拜:“学生,谨受教。”
这一刻。
夏原吉是以学生之礼尊称朱应,而非皇长孙。
显然。
这是真正的受教,发自肺腑。
“学生。”
“谨受教。”
隨著夏原吉后,大殿內所有考生也都是躬身对著朱应一拜。
“诸位学子。”
“强国在於国力,国力在於治理,在於军力兵锋。”
“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
“三年一科举,三年一殿试。”
“本王期待未来在大明帝国强盛一路上,与诸位並行。”
朱应也是抱拳,对著所有学子道。
听到这一话。
所有学子自是无比振奋,齐声道:“誓与大明並行,强国固家。”
在这齐声之下。
大明这三载的科举殿试也是划下了尾声。
“礼部好好安排所有考生学子。”
“咱会交代吏部,儘管给所有殿试进士,三甲,委以重任。”
“大明,不会亏待任何人才。”朱元璋也是大声宣布道。
“皇上圣明。”
所有考生大声高呼。
在这一声下。
眾考生对著高位上的朱元璋一拜后,也是纷纷退了下去。
隨之。
云奇召来了僕从將桌椅抬走。
“诸卿今日观礼也辛苦了。”
“回府休息去吧。”朱元璋扫视了一眼朝堂上的群臣,大声道。
“臣等告退。”
眾臣躬身一拜。纷纷退了下去。
但朱应並未离开,而是在此等候著。
待得群臣离开。
“雄英。”
“不错,你很不错。”
“这殿试考生都被你所折服了。”
“咱想的果然不错,你不仅仅是在统兵上有所治,在政务上也有精通。”
“咱是真的无忧了。”朱元璋大笑著说道。
“何为国,何为家。”
“这考题是吾大明立国二十四年以来,第一次出此题。”
“有国才有家。”
“根叶之论,的確是恰当。 ”
朱標也是一脸惊讚的说道。
“两位高兴的不要太早了。”
“国之论,或为如此。”
“但国也並非是完全一家一姓。”
“华夏数千载歷史,王朝更叠,根本没有永恆的王朝。”
“在歷史上,一个王朝便是一国。”
“的確是有国才有家,但这个国也必须是恩泽万民,受千万家爱戴拥护,方为真正的国。”
“可如若国之压迫太过,鱼肉万民,那这个国体终將是不存。”朱应笑了笑,又对著两人说道。
听到这话。
如若是旁人来,那朱元璋自然会瞪眼怒斥。
但自己的亲孙子开口,朱元璋自然不会有任何动怒,相反还是十分欣慰。
“咱以前是在元庭掌天下时长大的,知道民间疾苦,更知道朝廷无道酷吏横行。”
“你小子竟然还说教起你爷爷来了。”朱元璋笑了笑,没好气的道。
朱標也是笑著,並无任何责怪。
“今年所取的这一批学子不错。”
“特別是这夏原吉,不仅年轻,还有才。”
“如若每一次科举都能够得这样的人才,那就是我大明之幸了。”朱標感慨的说道。
“是啊。”
“夏原吉,解縉,杨士奇。”
“这三个都不错。”朱元璋也是连连点头。
“如此科举。”
“或许能够筛选出一些人才来,但对於国力提升,远远不够。”朱应则是適时开口道。
既然已经確定未来自己要继承大明了,朱应自然要先从老朱和朱標身上落下一些改革的思想。
“照雄英你看来,这科举还有不足之处吗?”朱元璋笑著问道。
“自然。”
朱应肯定的点了点头。
“今日只有我们祖孙三人,但说无妨。”朱標也立刻道。
“科举所选的人的確是聪明人,有才学。”
“但,通过科举考取的人如若只会写文章,只会纸上谈兵,又当如何?”
“我知道。”
“科举择选人才,再发配地方歷练,增强处置政务之道,这便是科举核心所在。”
“但,科举能够筛选出会造火炮的人才吗?”
“科举能够筛选出造桥,造路,造船,乃至於民生所需各项人才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