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宣之果然满脸感动之色,“有都督此言,我今后上刀山下火海绝无二言。”
“叔父言重了,今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刘道规哈哈一笑,目光转向旁边站着的刘粹,“这位是……”
“在下沛郡刘氏,兖州从事。”
沛郡刘氏是刘毅的一支,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王恭、王国宝、王愉都是太原王氏,却势同水火。
彭城是刘氏的郡望,沛郡是从彭城析置出去的,两边本来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只要刘粹不是跟刘毅穿一条裤子就行了。
“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今后彭城内务便多多仰赖足下。”刘道规紧握住他的手。
“在下敢不竭心尽力!”刘粹精神一震。
“都起来,不必如此。”刘道规望着这些甲士,将近两千人。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股煞气,一看就是精锐老卒。
刘牢之留下的家当,如今都成了自己的。
“多谢都督!”
众人纷纷站起。
却没有一个人提起要为刘牢之报仇雪恨。
刘道规心中一叹,刘牢之翻来覆去,不仅寒了北府诸将的心,连他的部曲都不怎么待见他。
“城中诸事一切照旧,诸位各司其职。”
“领命!”
众人散去。
彭城没受到任何影响。
刘道规连城防都没接管,放心的交到刘宣之手上。
刘敬宣的两个儿子,刘道规当成自己的儿子养在身边。
刘牢之虽然不怎么待见自己兄弟,但刘敬宣一直默默支持,帮了不少忙,刘道规不会忘本。
刘牢之死后,刘敬宣率部投奔高雅之,以后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状况。
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桓玄绝对容不下这根眼中钉。
“彭城全郡在籍三万四千户,民十八万七千口,军户四千三百二十七户,府库中粮二十九万七千石,钱帛十七万缗,武库中铁甲一千七百领,弩三千架,各类箭矢三十万支,另有战马七百三十二匹……”
刘粹这人颇有眼力界,第一时间就来汇报。
刘道规心怒放,彭城不愧是淮北第一城。
竟然储存了将近三十万石粮食,这年头粮食就是人心。
“钱帛拿出五万分赏城中将士、文武官吏、军户,再拿七万分赏军府将士,所有在籍民户军户,免除明年田赋!”
别人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刘道规是先撒钱。
反正这些钱财都是刘牢之留下来的,江左战乱,最近又爆发了旱灾,粮食价格暴涨,钱帛却在贬值,还不如拿出去收买人心。
彭城作为南北要冲,商贾云集,根本不缺钱,只要日后经营得当,此地就是聚宝盆。
“若……刘公能有都督一半慷慨,也不至于落至这般境地!都督此来,必能我刘氏!”刘粹低声一叹。
“刘氏必能兴起!”
刘道规前所未有的自信起来。
拿下彭城后,手上实力暴涨,休养个两三年,直接提刀南下与桓玄对着干都可以。
不过现在桓玄是众望所归,有大义名分加身,还有西府支撑,真打起来必定旷日持久。
现在也没到刀兵相见的时候。
钱帛撒出去,全城欢腾。
到处都张灯结彩,比过年还要热闹。
无数人家将自己家中的青壮送入军中,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刘道规。
不过现在还没到扩军的时候,刘道规忙着整合内部,将治所从高平迁入彭城,提拔有才能之人,忙得不可开交。
“报——北府都督桓修升何澹之为徐州别驾,率两千部曲赶来!”斥候在堂外禀报道。
戴耆之道:“此人曾是王恭参军,与刘都督不睦,后投奔桓玄,复得重用。”
“这么说来,他也是北府中人?”
彭城是淮泗重镇,东南门户,也是北徐州的治所,桓玄既然升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肯定不会放过此地。
戴耆之如数家珍,“东海何氏出身,与何谦、何穆、何无忌同出一宗。”
何谦与刘牢之、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人,是谢玄最早招募的一批北府将领,都是淮泗武人。
当年的孙吴是靠淮泗武人起家,如今又支撑着司马氏的半壁江山。
何家在北府军中的地位,仅在刘氏、高氏之下。
桓修派此人前来,也算对症下药。
既能安抚彭城的刘牢之旧部,也是一次试探。
只是桓修这一步太慢了。
一步慢步步慢。
“来得好,桓修这是给咱们送了一份大礼!”刘道规笑道。
两千北府老卒,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何澹之既然敢来,刘道规就有把握留下他,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没人比自己更懂如何收买人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