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子
建康朝堂上,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赞成北伐南燕。
左民尚书魏咏之劝道:“土断尚未完成,各地官吏、豪强仍在抵触,且江左自妖贼之乱起,大战连年,府库空虚,南燕立国已稳,白虏铁骑强悍,非比江左,舟师无用,一旦失利,有损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之威名。”
这句话说的非常重。
刘裕和刘道规之所以能一人掌朝政,一人掌兵权,根源在于一路行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赫赫军威,压制住了各种反对势力。
但如果进攻南燕失败,身上百战百胜的光环就被打破了。
就像姚兴输了柴壁之战一样,秦国国内各种矛盾爆发,叛乱此起彼伏。
正常情况下,君主都要尽量避免这种关乎国运的决战,直到有万分把握才出手。
吏部尚书仆射孟昶道:“魏尚书差矣,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起兵以来,何时失利过?项城一战,三千人马打破桓楚五万精锐,京口一战数百部曲击破两万楚军,慕容超倒行逆施,甫一登位,就残杀老臣宿将,此外强中干而已,我料骠骑将军北伐,必能旗开得胜!”
车骑司马谢裕亦拱手道:“慕容超侵入广陵,残害百姓,若视而不见,更伤两位将军威名,依属下之见,灭南燕或许不足,但收复东海、东莞、琅琊三郡应当不难。”
南燕已经杀到家门口,刘裕身为车骑将军不可能视而不见。
而且以慕容超的嚣张,如果不管,只怕整个江北都要毁在他的铁蹄之下。
不过要灭亡南燕,以现在朝廷的实力略有不足。
刘道规此番北伐只带了三万精锐。
当初魏国十万大军没能攻入青州境内,甚至连平原郡都没能垮过去。
南燕虽小,却都是后燕的精华,跟随慕容德进入青州,多年来,连续击退魏国的进犯。
“你们都错了,这一战必能灭燕,也必须灭燕!”刘裕声音洪亮,气色看起来也不错,坐在皇帝司马德宗和琅琊王德文下首。
高大的身躯,几乎遮挡住了司马家孱弱的帝和王。
文武官吏全都望着刘裕。
每次他说话,下面都静悄悄的。
“慕容超占据青州,俯视江淮,此贼不除,江左永无宁日,今起自出巢穴,前来送死,此乃天助我也!”
刘裕虎目放光。
如果慕容超跟慕容德一样,缩在青州,凭借泰山上的齐国长城,北府军很难对付他们。
但如今慕容超深入江淮,则是自己送上门来。
刘裕这辈子遇到敌人,就没有后退一说。
如果不是身体不适,早就自己冲上去了。
“这一战事关朝廷颜面,国家存亡,不可不战,诸位不必多言。”刘裕一锤定音。
其实就算慕容超不招惹他,他也会在土断完成后,出兵攻灭南燕。
朝议散去,东堂内刘穆之、臧熹、萧源之、刘涓子等人早已等候多时。
刘穆之至今还是车骑主簿,名位不显,所以一直居于幕后。
臧熹则是刘裕的妻弟,文武双全,早年与溧阳县令阮崇游猎,忽遇老虎,众人四散,臧熹径前射之,应弦而倒。
萧源之是刘裕和刘道规的舅父,早年若非他接济,刘家早就喝西北风了。
“魏尚书与谢司马忠心可鉴,孟仆射居心叵测。”萧源之年纪最长,最先说话。
一回到东堂,刘裕脸上的风采立即消散,整个人疲惫不堪的躺在软榻上,“无非是想我兄弟二人与慕容超两败俱伤,威信大失后,他和刘毅能翻身。”
臧熹道:“此人既有二志,宜当早除。”
刘裕眼角动了动,却并没有回答。
刘穆之拱手道:“孟昶品行高洁、对朝廷忠心耿耿,深浮人望,江左之人无不敬仰,如若杀之,必大失人心。”
孟昶是起兵反楚的元勋,当初反抗桓楚,全靠他在其中走动,联合各方势力。
在军中威望不及刘裕和刘道规,但在朝野极得人心。
“杀他作甚,一手无缚鸡之力书生尔,虽有才干,却未得其时,与刘毅为伍,必无幸理。”刘裕大度的挥挥手。
什么人有威胁,什么人没有,他比谁都清楚。
孟昶这种人,不杀他,他会自作自受,杀了他,反而成全了他的名节。
而且杀朝廷的尚书仆射,需要合适的理由。
孟昶手上没有兵权,反而成了一道护身符。
至少目前,刘道规没有对付的理由,敌人太多了,朝中有司马氏诸王,北有慕容超,南有妖贼,西面还出了一个谯蜀。
内部的士族势力被敲打一番后,虽然低调了许多,但寒门与士族之间的天然对立,并不会就此消亡,只是暂时蛰伏而已,一旦有机会,这些人还是出来兴风作浪。
这些势力,随便一个都比孟昶麻烦。
这些时日,盘踞在九江郡的桓石绥联合司马国璠在胡桃山屯聚兵马,拥兵两万余众,一度威胁到了江北重镇历阳。
桓楚虽然覆灭,但桓氏经营了五十多年,仍有一些势力。
司马国璠是安平王司马孚之后,桓玄篡位,逃出江左,但刘裕夺权后,比桓玄更凶残,杀司马遵和司马秀,司马国璠流落在外,与桓石绥合流。
而胡桃山又恰好在刘毅南豫州境内……
刘裕坐镇中枢,远比领兵在外的刘道规难度大,敌人都隐藏在暗处。
“其他事先放一放,慕容超视我华夏如无物,此恶贼不可不除。”刘裕说完就闭上了眼睛,身体躺下。
太医丞刘涓子连忙为其把脉,朝众人使了个眼色。
几人拱手一礼,轻轻退出东堂……
魏国,平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