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矛与盾的博弈
不过哪怕二战的规模比一战大的多,但是每干掉一名敌人所需要的子弹和一战时期却也是没有太大差距都是两万左右。
真正让子弹消耗数量大增的还是米悦之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二战期间步兵的主力武器,栓动步枪已经被淘汰,改成了能够每分钟发射几百发的全自动步枪。
在悦战中,林地和密集的丛林覆盖了悦南大部分地区,这给地面作战带来了巨大的难度。米军为了寻找并消灭敌人,经常需要对疑似的敌人藏匿区进行大面积的炮击和轰炸,即使是小规模的巡逻或遭遇战,也会因为看不见敌人而使用大量的自动武器火力进行扫射压制。
而这种打草惊蛇的作战模式,意味着大量的弹药被用于可能并未直接对战的地区,导致了平均每消灭一个敌人就需要五万发子弹的惊人数据。
此外,悦战还大量使用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进行空中支援和地面攻击。这些空中平台装备的机枪、火箭和炸弹对地面目标进行覆盖式轰炸,再次推高了弹药的消耗。空中火力的大量投入,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有效地摧毁了敌人的资源和设施,但也因为缺乏精确打击能力而造成了大量的弹药浪费。
战争中火力压制的战术,尤其是在心理战的运用上,意图通过展示绝对的火力优势来破坏敌军的士气,迫使其撤退或投降。
然而,这种战术在悦战中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如预期,部分原因是因为悦南军队和游击队的高度适应性和对地形的熟悉,使得他们能够在遭受重火力打击后迅速散开,再在其他地方重新集结,从而大大降低了米军火力压制的实际杀伤效果。
不过五万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就是极限了吗!当然这不并不是。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到来,世界军事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信息化战争的概念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认识。在这场短暂而又高强度的冲突中,米啯及其盟友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展现出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而衣拉克军队则因为技术落后和战术僵化,几乎无法有效反抗。
在海湾战争期间,衣拉克军队的主要装备仍然是素啯时代的坦克、火炮和防空系统,这些装备在面对米军的高技术武器时显得力不从心。
米军利用其空中优势,大量使用了智能炸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对衣拉克的军事基础设施、指挥中心和集结部队进行了精确打击。这种高度依赖技术的作战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前线士兵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火,从而导致衣拉克军队的大量伤亡主要是由于轰炸和远程火力攻击。
信息化战争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对敌方目标的实时监控和快速打击能力。米军在战争中首次大规模使用了卫星通信、无人侦察机和先进的雷达系统,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指挥官能够迅速获取战场信息,对部队进行有效指挥,并准确地将火力资源分配到需要的地方。
在阿副汉和衣拉克两场战争中,米军利用其在信息技术、远程精准打击能力以及无人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对敌方目标实施了高效精准的打击。与传统战争相比,这种打击方式大幅降低了米军士兵的伤亡率,同时也提高了作战效率。然而,这种作战模式也导致了弹药消耗的大幅上升,尤其是在阿副汉战争和衣拉克战争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据统计,米军在这两次战争期间共计发射了约六十亿发子弹,但实际上仅击毙了约两万多名敌军。这意味着,平均每杀死一名敌人,就需要消耗大约二十五万发子弹。这一数据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火力打击的密集度,更突显了现代战争中精准打击背后的巨大物资消耗。
这种战术转变和弹药消耗的背后,是米军对战争进行精确控制和对民众伤亡降到最低的努力。通过精确打击,米军力求在摧毁敌方军事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周围平民的伤害,以及减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这一点在衣拉克战争的城市战斗中尤为重要,当时米军在努力避免在人口密集区域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击败隐藏在城市中的敌军的挑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