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不管是最小的班、排还是最大的集团军或军群,每当士兵达到一定的伤亡比例,军队就会“失去战斗力“。
当然“失去战斗力“这个名词不好理解,因为它到底是指军队全军覆没了,还是士兵溃退了呢!
其实除了被成建制消灭外,大部分军事单位“失去战斗力“是指撤退休整。以如今战争来看,一般伤亡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就会有失去战斗力的危险,百分之三十则是全世界军队公认的伤亡率界限,超过百分之三十,仗就没法打了。百分之三十这个比例看起来好像不太高,为什么军队会以此为界限呢!
毕竟没经历过战场腥风血雨的人,很难理解伤亡二字的含义。无论古今,战场的伤亡率高低直接牵扯到军队的士气。
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救护水平非常低下,一般受伤的士兵很难存活。冷兵器时代的军队伤亡达到十分之一以上,士气就会受到打击。这时,除非是治军有方的名将坐镇后方,否则士兵们就会产生溃散,也就是古文中的“弃甲曳兵而走“。
这时敌军会追击这些失去战斗力的士兵,古代战争时大量的伤亡和俘虏,都是产生在一方溃退而另一方追击的过程里。
而现代战争因为医疗救护体系的成长,尤其是对外伤效果非常好的抗生素等药物的运用,一般伤兵和阵亡士兵都会撤下一线,并且有新生力量上前线补充,所以士兵溃逃的现象有所减轻。但是伤亡率依然对士兵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一线作战的部队死伤惨重,有去无回,士兵们可能会产生“畏战情绪“,甚至完全失去斗志变成逃兵。
军队统计伤亡率分为战时和战后,战场上的实时伤亡率就是负伤和阵亡,有一个就算一个;而战后统计伤亡率,则有受伤、阵亡、被俘、失踪四种。
这四种损伤一时半会儿都无法恢复,军队的人员是实打实的减员。有的伤亡过大的部队会放弃重整,直接撤销番号,剩余士兵编入其他部队。
既然伤亡率是对军队士气有影响,那百分之三十的伤亡率的这个分界线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难道士兵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能量化吗!
其实这并不是心理学得出的数据,而是跟近代军队的编制有关的,是茜方各啯军队的默认规则。
要理解伤亡率,首先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一支军队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拿枪打仗。军队里除了大量的一线战斗部队,还有很多后勤和技术兵种,例如工兵、炮兵、通信兵、医务兵以及辎重运输部队、指挥部等等。在打仗的时候,负责冲山头进攻、或者蹲战壕防守的大多是步兵,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呢!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得军战斗编制,就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百分之三十的伤亡率是军队的界限。
得军在二战爆发时的步兵狮人数是一万七千人上下,共分为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除此之外,得军步兵狮还有侦察营、反坦克营、工兵营、汽车队、通讯队,以及狮指挥部和卫队。
得军的步兵团下属三个营,一个营八百五十人,这样算下来,得军的一个步兵团有两千五百人左右。但这些人并不全是步枪兵,还有相当一部分非战斗人员,除去这些人,得军一个狮的三个步兵团共七千多人,按照一个整装狮一万七千人来算,步兵的比例正好是百分之四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