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在公路和野外清理出的无雷区一定要做好标记,未排雷的区域也必须用棍子、绳线等标明,必要时可设置岗哨。
第四条,埋在地下的地雷往往可以通过颜色和形貌上与周围的差别被发现,有时马虎的伪装甚至也能暴露它们。
第五,触发地雷用的绊线、绳套可以通过在地表的绳线被识别出。在清理它们前要注意,绷紧的绳线千万不能剪,只有松弛的才能这样才能保证引信被释放、地雷触发机构被闭锁。在可疑情况下,应在绊线上系一根绳子,然后躲至掩体后面,拉动引爆。
第六条,发现地雷后,要先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除去伪装物再引爆。排除己方铺设的地雷时,如果已经明确或者从布雷计划里知晓这些地雷没有设置可通过拿起时触发的牵拉式或剪切式引信,则可将其拿起移除。取出时先要摘掉伪装并将引信切至“安全”位置,待插入安全钩后这些雷可继续使用。
排雷队的每名士兵都装备一根探雷杆和许多小旗子或是其他用来标记地雷的工具,此外,其中两人还要各带一卷白色绷带,以及可以固定绷带的钉子或者丝线,用于标记清理出的安全区。
在踏入雷区前,所有人都要预先用探雷杆轻戳前方的地面来搜索目标,发现地雷后,就可以用小旗子或者其他比如树枝之类的辅助物将其标记。要注意的是,严禁用铲子代替探雷杆戳刺地面!
每人的探雷宽度是一米,且道路左右边界还要再往外延伸半米,因此清理一条四米宽的路需要五人同时工作。
只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像探雷铁、探雷杖这样采用最原始纯机械原理的简陋工具很快便无法满足战场需要,因此换装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新型电子式探雷器已成为必然。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硬核的物理排雷法实在是太不安全,太消耗排雷的士兵了,因为有时候一个弄不好,排雷棍戳到的地方就是地雷的触发装置,然后就会报销掉一名甚至是多名排雷兵。
于是在一九四零年四月,得军提出研发一种推车式探雷器。按照要求,这是一种可以推着走的设备,只需一人便能操作,并且能预先发现前方一米处的地雷。
该装备的开发由武器测试局五处牵头,莱茵公司负责,其全重二十三千克,探测深度四十公分,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声音信号作为目标识别标志,电池续航时间二十小时,使用仅需一人,使用方式为推行和携行。
而这就是最早的电磁式的地雷探测器了。
由于这种探雷器探测深度大,能发现深埋沙底的目标,再加上莱茵公司研发进展迅速,很快生产出第一批样品,因此一九四一年的北菲战场成为其进行实战测试的首选地。在那里,它的表现相当优秀,以至于缴获它的瑛军都十分喜爱。
构造上,该装备主体是一个推车,车体框架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以轮轴为中心向前和向后伸出。推车前端安有探头,被保护在一个长条形护套内,探头产生的脉冲信号会经过固定在框架上的电线传输到包含接收器、电池和开关的接收盒里。
因为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因此它只能用于探测含金属部件的地雷,探测者通过耳机发出的声音脉冲便可发现目标。在使用上,其特殊之处在于,士兵既能以直立行走姿势推着用,也可在发现敌情时出于安全考虑将车体弯折,以卧姿或匍匐姿势使用。细节设计上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控制全车重量以及节约成本,两只车轮选择胶合板作为材料,同时还配有橡胶轮胎。
另外,前部探头上方还安装了含白色染料的长条形容器,在前行过程中能不断喷洒染料来标记所走过的路。推车式探雷器拆解后可以装入装运箱中,待送抵前线时又能迅速方便地重新组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