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2章 极致的复杂性  今天毁灭世界了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不仅仅是资金上、学术上的支持。

哪怕是最简单的“认同”,对他而言,也是如同救命稻草一般足以将他从深渊中挽救出来的机会。

但很显然,此时的他并没有收获这样的机会。

台下的众人眼神里仍然充满着怀疑,对于他“纯数学”的表述,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那有可能只是一场数字游戏引发的“自洽但却不真实”的意外。

没有人能真正认同能量量子化假说,即便这个理论看上去那么合理,但众人在对待这种“动摇物理学大厦地基”的行为,却仍然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惕。

看着台下众人的表情,普朗克几乎已经预见到了这次演讲的失败。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注意力也开始分散。

他的灵魂仿佛已经脱离躯体,向着远离这间房间的方向越飘越远.——

但,也就在他的灵魂飘到极远处,几乎不再与躯体发生联系的瞬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行文字。

“谐振子能级离散性可解低温比热疑难。”

一瞬间,普朗克的精神如同被一列装满了货物的列车碾过一般,瞬间被碾压得粉碎。

但下一秒,这些粉碎的粒子又立刻完成了重组,变得坚不可摧。

他的眼神瞬间一变。

他就像是抓到了世界的真理,打算用这样“神赐”一般的灵感,将眼前仍然在质疑他的理论的众人一一驳斥。

但,也就在他即将开口的瞬间,他突然发现,自己眼前的众人,神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震惊,疑惑,不解

普朗克立刻意识到,听到那个声音的人.

不止自己一个。

“你们也听到了那句话?”

沉默的会场中,有人缓缓点头。

随后,那人开口说道:

“是的.”

“谐振子能级离散性可解低温比热疑难。”

“我们也听到了这句话。”

在“灵感”出现后的第二年,整个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开始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

1900年,普朗克放弃将量子视为“数学技巧”,转而与实验物理学家能斯特合作,在柏林大学低温实验室验证固体比热

1903年,液氦温区实验数据清晰显示,比热随温度降低而骤减,经典均分定律彻底崩塌,量子化成为无可辩驳的物理实在

1905年,在瑞士专利局工作的26岁爱因斯坦读到普朗克实验报告,灵感迸发。他意识到:“若能量在辐射中量子化,光本身也该是量子。”

同年,他发表《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启发性观点》,提出“光量子”概念,并用其解释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首次被揭示。

至此,量子孤立期被普朗克、爱因斯坦联手打破,物理年鉴》上连续刊发的实验与理论论文,让整个学界开始意识到,自然本质,或许就是离散的。

1913年,波尔在卢瑟福实验室目睹α粒子散射,随后,他发表《论原子构造与分子构造》,将氢原子电子跃迁与光谱线精准对应,量子力学理论首次将触角伸向微观世界。

1915年,哥廷根大学的青年数学家埃米·诺特受邀参与玻尔研讨会,并提出了“量子条件本质是对称性破缺”的猜想。

同年,她发表《量子系统中的守恒律与微分不变量》,为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埋下代数基础。

1917年,阿坦纳索夫因处理量子方程计算量爆炸,设计出首台使用二进制逻辑与再生存储器的电子计算机abc原型。

1925年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争论进入白热化。

1926年,薛定谔推导出波动方程。

1928年,25岁的冯·诺依曼参加柏林量子研讨会,他意识到,量子门同样可以构建通用计算逻辑。

1939年,21岁的费曼直接给出量子并行计算的自然框架。

1940年,图灵手写完成《论量子可计算函数》,他提出,“量子迭加态可同时处理指数级信息,其本质是概率幅干涉”。

次年,首台量子图灵机模型正式诞生。

至此,人类彻底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量子时代”。

一个一个熟悉的名字给林序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闪烁出无尽光芒的人,在新的“灵感”的推动下,爆发出了更炽烈的闪光。

画面上的展示基本结束,继续向后,就是林序早就已经熟悉的剧情。

基于量子理论,继续开发出新的技术。

同时,发现“限制器”,发现“高维”的秘密,紧接着,一步一步走向升维。

不过,略微不同的是,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线索。

有关高维适应性的线索。

林序转向江星野,开口问道:

“你们获取了有关跨越‘高维适应性’问题的方案?”

“这是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

江星野回答道:

“如果说此前我们认为,对抗高维空间的信息扰动,是要依靠极致的‘低熵’规则的话,那这次他们提出的方案,方向就正好相反。”

“他们追求高度的复杂性,尝试用超高的容错率,来对抗信息扰动。”

“很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确实取得了成功。”

“不过,这样的成功,并不具有代表性.”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