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大兄!”
后日黄昏时分,一名衣著华贵、眼角狭长的少年敲打著门窗,一旁的侍者急得跳脚,却不敢阻拦,因为少年是太子的同母弟高绍德。
见里面许久不回应,高绍德揪过侍者:“大兄又在做什么?康虎儿也不在,难不成大兄已经出宫赴宴了,你骗我?”
“小王殿下,绝对不会!”侍者满头大汗,自昨天起太子就把自己关在屋里,除非他会飞,否则人肯定在:“听说太子在里面,写个什么『小说』……”
“小说?这是什么东西?”
高绍德皱起眉头,眼珠滴溜转,忽然他有了个想法,招呼侍者们排成一列,同时抬起脚,打算一起踢开大门,给大兄来一个突然袭击。
“殿下,这样不太好吧,对太子……”
“有什么不好!听我的,有事我担著!踢!”
话音刚落,寢门忽然被打开,一名铁塔似的健壮汉子出现,冷漠地看著他们。
他轻鬆接住了高绍德的右腿,让他不至於摔个啃狗屎,但其他人就没那么好运了,在门槛前摔得七零八落,顿时哀鸿遍野。
汉子眼上的刀疤和冷漠的目光,令高绍德心悸:“康、康虎儿!你怎么会在这里!”
父皇给大兄的侍卫名唤康虎儿,负责隨身保护大兄的安全。
在一次宴会上,为了证明康虎儿是不是真的忠心,父皇还教唆自己去给大兄三拳。
当时自己也是喝了点酒,又是父皇的命令,还真起身去了,结果被康虎儿捉住手臂,丟回了座位上。
高绍德是皇帝的嫡次子,太子高殷性格又不张扬,因此高绍德便无法无天起来,他视父皇为偶像,行事愈发张扬,是鄴城有名的混世魔王。
直到遇见康虎儿,才知道真的会有人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又拿这人毫无办法,毕竟是父皇给大兄的侍卫。因此高绍德在康虎儿面前收敛了许多,还因此对大兄尊重了不少。
高绍德有些奇怪,阿兄一向不喜欢这个蛮横的胡人,全是因为父皇的命令才带在身边,平日里都是让他呆在屋外,也因此自己才以为大兄已经出门了,今日居然让他进屋了?
康虎儿不说话,鬆开高绍德右腿,微微让过侧身,高殷从他身边走了出来:“哟,这不是绍德么?今日有空,知道来见你阿兄了?”
大兄从没跟自己这样说过话,今早和母后请安时,母后说大兄有了些不同,高绍德本来还不信,现在他有点怀疑了。
高殷挥手,侍者们连滚带爬地逃走,他和高绍德並肩而行,康虎儿紧隨其后。
康虎儿的手眾还提著一些纸页和木板,似乎就是所谓的“小说”,高绍德有了些兴趣:“大兄,那些是什么?”
“啊,閒来无事,以供娱乐,顺便赚些零钱。”
当然,这只是敷衍之词,高殷的真正目的是用三国小说进行政治宣传,对下属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给他自己造势,就像朱元璋设置特务,锦衣卫的职责其实只有【专职擎执卤簿、仪仗及驾前宣召官员、差遣干办】,但他们真正的职责懂的都懂。
其实小说的繁荣期就在魏晋南北朝,明朝人不是某天忽然浑身发痒,抓耳挠腮,天人感应嗷嗷叫著说“哦哦哦我们有感觉了”然后就开始哐哐写小说的,前代人不发展,他们也没有习惯和基础写小说。
文学创作是文人的基本和雅事,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就曾创作了《文选》总集,收录了先秦到南朝七百年的作品,初次开始划分文学形式。
萧统是萧衍的太子,死在萧衍之前,諡號昭明,因此文选又叫做《昭明文选》。
另一个身为皇族而创作小说的还是萧衍之子萧绎,他是南梁的湘东王,后来是梁元帝,平定了侯景之乱。
他很瞧不起吕不韦、刘安找人托笔然后自己冠名的作法,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託人,因此从青年时代起就亲自动手搜集材料逐年撰写《金楼子》——这也不妨碍他后来做了皇帝,他甚至还是个独眼龙。
以皇帝之尊创作小说,是南朝歷史绝无仅有的,萧绎是第一个。
在小说的分类中,还有著史传小说,很多没有朝廷自助、又无史料支持,仅仅是听闻传说写就的小说,就属於这一种,比如这个时代的《东方朔传》,有点类似后世的《雍正王朝》。
东晋十六国开始小说数量激增,南北朝虽然是乱世,但丰富的素材也让小说发展进入繁荣期,以南朝的小说数量最多,而北朝较为落后。
这个时期多为志人小说、佛教小说与鬼怪小说,有名的有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所做的《世说新语》,干宝的《搜神记》,顏之推创作的《冤魂记》,为唐朝时期的传奇小说做了铺垫。
而北朝小说知名的只有《洛阳伽蓝记》,所以高殷写小说绝对符合这个时代的风格。
往小了说,高殷写的三国演义是史传小说,用来玩政治宣传,以最先进的方式推进了史传小说的概念,通过同一时空的敘事讲述了那段宏大的东汉末年歷史,將北朝文化狠狠往前推动了一大步。
往大了说那就是扛起北朝人文对抗南朝文化的大旗,利用汉朝旧事重塑天命观,宣传天命在河北与汉人,对以后一统天下都有极大的帮助。
只是这些对高绍德这种小孩子不能明言,说了他也不明白,只能先做。
高殷的话让高绍德摸不著头脑:他们已经是皇家了,还缺钱吗?
在高殷看来是非常缺的,仅他们高氏的销,对齐国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他的皇帝父亲就是头號战犯,在鄴城之东修建假山湖池,又修筑金凤、圣应、崇光三台,对外兴建一千五百里的长城,又在南边帮助王琳、萧庄抵抗陈国,因此死伤了数十万的士兵和战马,再加上多所营缮、百役繁兴,种种原因累计在一起,便造成府藏之积、遂至空虚的国情。
面对这种情况,高洋居然决定减少文武百官的俸禄,撤销军人的日常供给,又把省、州、郡、县的各项职官给合併,撤裁了大量编制,崇禎都不敢这么玩,也是齐国贪墨成风的助推力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