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云和她交流时就表达过这个观点,如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企业倒闭,还有一些企业压力很大,再加上科技发展,设备要更新……
确实是一系列客观因素,给中国提供了二次引进的契机。
继苏联援助的第一次大规模引进之后。
在七十年代,抓住了这个世界经济更迭起伏的时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
两次引进,在工业发展上的意义,绝对是巨大的,且具有深远影响的。
简单收拾过后,吃了个饭。
她们就到了钢铁设计院的会议室里。
中间是一张棕红色实木桌,两侧分列着数个位置。
袁立华招呼林巧枝等人坐下,简单两句,就进入了主题:“林工知道引进项目的一般程?*? 序吗,我让人简单给你介绍一下。”
“介绍一下吧,主要讲一讲我需要参与的步骤,也方便我后续工作。”林巧枝翻阅着引进资料,点头道。
袁立华向下给了个眼神,当即有人道:“我们项目引进,一般的程序是技术交流、询价、外商报价、技术谈判、商务谈判、直至签订合同。”*
“目前我们已经走到了技术谈判这一步,也是需要林工你着重参与的步骤。”
“这个技术谈判,一是要和多家外商分开谈,反复切磋,相互交流,比如像是生产大纲、涉及生产规模、质量标准等具体数据,都要力求满足我方的需求,在询价书给出的基准上进行细节商定,达成一致。”
“再者,我们要经过一轮轮的谈判,逐渐逼近我们的目标,并且全面审核外方提供的技术方案。这个技术方案,双方确认签字过后,是要拿来作为商务谈判的依据的,引进合同生效后,所有双方签字的技术附件,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也是日后项目执行的依据,是我们项目顺利落地的最大保障。”
……
林巧枝点着头,看着手中的一份外方提供的方案,成套设备引进的技术附件极其复杂,涉及实施方案的工艺、技术,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可行性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
复杂性极强,重要性又极高,不能出半点差错和疏漏。
但凡遗漏了什么点,没有在签合同之前协商好,之后吃亏的就是自己。
因为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写进合同的东西,没有义务提供保障。
技术谈判完了,最后就是商务谈判了,也不简单,但对林巧枝来说,就不需要那么仔细了,简单理解为相互砍价,当然了,是斗智版的。
袁立华:“林工,你之前走过那么多项目,肯定也清楚,技术谈判其实是整个引进项目最关键的环节,谈得成不成功,占不占主动权,不仅影响商务谈判,更是整个引进项目能不能达到我方预期的最大成败因素。”
最最失败的情况,就是钱也花了,但最后却没有实现引进之初想要的效果。
不是没有发生过,解放前的旧中国就曾经吃过许多类似的亏,买过旧设备,钱也花了不少,结果还是上了当!
曾有一次进口旧轧机,人家设备更新换下来的,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难得的设备了,但拆下的地下电缆等配套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报废,根本无法二次投入使用,又要再想办法。
旧中国不少爱国实业家,就吃过这样的闷亏。
彼时中国势弱,更是申诉无门。
这次引进,由武兴钢铁设计院和首都钢铁设计院牵头,袁立华身上扛的担子真不小:“我们这次想引进的成套设备涉及炼钢、轧管、管加工,还有直接还原铁设备技术……牵涉面很广,谈判进行得也很艰苦,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多轮,要麻烦林同志你多费点心了。”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向我们的后勤保卫组提,我们全面保障技术专家的一切日常,让大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技术谈判。”袁立华再次鼓劲道。
林巧枝翻了翻资料:“炼钢、轧管、管加工……这是引进的是咱们工业的血管啊。”
研究了两天外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林巧枝大致摸清了情况。
她初次作为中方谈判人员,进入谈判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