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汴京市井日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元娘羡慕归羡慕,到底那是别人的能耐,无可置喙。

但!

她也是很厉害很有能耐的,努力猜商谜,定然也能赢彩头!

最后,元娘也赢了花灯,是走马灯,外头是纸糊在竹骨上的,里头的剪纸是狸奴睡卧和雪中戏猫等,剪的憨态可掬,叫人一瞧就喜欢。

等走马灯点上以后,剪纸的图案就会印在灯笼纸罩上,有些像皮影戏。

这灯说贵也不贵,至少比不得头筹的那盏贴了金的橘子形状的纱灯,但又因为其中的机巧灵动比寻常花灯稍稍贵些,怎么也得几百文。

元娘拿着花灯,已是心满意足。

“等到元宵哪日,我就不用买花灯了,能直接拿着它出门逛。”

今日算是收获颇丰,元娘却不想那么快回去,她和徐承儿以及万贯,又一路走到马行街,再逛到相国寺东边的街巷,这里南食铺子多,可以吃个新鲜。

她们想找个分茶店坐一坐,盖因手上都拿满了东西。

方才经过马行街时,恰好段家爊物店刚起出来热腾腾的爊鱼,元娘和徐承儿一商量,两人合买一份。

所谓爊鱼,就是把鱼腌制后风干,再裹上特殊香气的草,外头用泥封上,放在灰火里煨熟,冬日吃这个,是头一份的享受。

而段家爊物店的手艺,在整个汴京都是赫赫有名的,只有懂行的本地人才会去吃。

除此之外,还有泽州饧,细长的身段,约莫食指大小,内里空心,外裹芝麻,原料是糖稀,但奇怪的是咬起来并不粘牙,颜色更接近谷子的黄灿灿。

泽州饧一咬就断开,入口先是甜,却不是寻常糖的甜腻发苦,而是有分寸的甜,再一嚼,外裹的芝麻碎了,平添风味,越嚼越香。

这时候若是对着火炉来杯热茶,外头纵使大雪纷飞,那也是给神仙都不换的好滋味。

元娘已不是初入汴京时的吴下阿蒙了,她吃着泽州饧,还能脱口而出先贤名人,“怪不得白居易都喜欢吃泽州饧,下回我们配着白粥喝,试试滋味。”

徐承儿自然是赞同的,但她也有担忧,“好是好,但我们得快些找个地用午食了,否则天寒地冻,爊鱼不热乎了就不好吃了。”

“也是。”元娘咬住一根泽州饧,空出手去摸了摸爊鱼外头的泥封,好在还有些烫。

她把饧咬了一口,重新拿到手上,嘴里是芝麻混着脆滋滋的甜味,“我们寻个有热汤的店吧,在外头逛了许久,来口热汤才能驱驱寒。”

光一想想,就觉得身上骤然暖和,想打个激灵。

三人最后去了相国寺东边的杨记分茶店。

这里的分茶可并非指茶艺中的分茶,而是指食物,所谓分茶店,就是以菜色多为主的食店。

在汴京,酒楼也好,茶肆也罢,除了少数博采众长的正店,其余大多各有专精,甚至有专门只卖散酒的角球店,和仅仅以某一样出名的酒家。

比如兴国寺附近的莫家,就是专精包子,他家的薄皮春茧包子、灌浆馒头等等,包子馒头各类能有五十多种不同做法。

还有马婆巷双羊店则出售羊的各种部位不同做法,什么羊杂四软啊,羊角子啊,数不胜数,做的滋味极好。

元娘本来是想去马婆巷双羊店吃的,还能来一碗热乎乎的羊汤,奈何有些远了,她倒不怕走路,就是怕爊鱼凉了。

这家杨家分茶店还是头回来,是这半年才开的店,但看人来人往热闹的很,滋味应当不差吧?

为了爊鱼,元娘和徐承儿带着万贯,果断进去了。

店不算大,但也不小,外头门面上装饰了华丽复杂的彩楼欢门,彩楼欢门瞧着其实有些像船,用各种杆子绑着叠高,略略有头重脚轻之感,小脚店远不及大店来的繁复,一些大脚店和正店甚至会装饰绸缎彩旗,无比奢靡。

进去以后,先是长长的回廊,然后才到正厅,像元娘和徐承儿这样一看打扮就不是官宦贵胄出身的,博士态度热切,却也只会引她们到正厅的散座那坐,而不会去更里头的长廊两边隔出的一间间雅间。

这家店不算大的,稍大点的正店,廊厅能有两百来步,进去后南北各有天井,里头还有亭台楼阁。而像樊楼那种,则是数栋高楼齐齐面向主楼,用凌空飞桥连接,极为气派。

但那太大了,没有家里人带着,元娘和徐承儿不敢跑去用饭,若是一个不慎点多了,摸不出足够的钱,岂不尴尬?总之,小孩子家是没那底气的。

博士日日招待那么多客人,眼睛早练得跟火眼金睛似的,一下就看出是来尝鲜的小娘子。

元娘和小姐妹很少来这样正式的店里头,虽说克制着没有四处乱瞧,可眼里是止不住的好奇,甚至还有些微局促,她把手藏在桌案底下,攥成拳,面上强自稳住,尽量不露出紧张的神色。

她这几年和徐承儿是四处瞎跑,吃遍了各种食肆摊子,但和这到底是有差别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