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大学,让每个普鲁士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普鲁士是欧洲最早开始普及基础教育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1737年的一般学校令。
它规定4至12岁的儿童都必须进行基础教育。
而现在,林恩希望將这一点扩大化。
“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洪堡皱眉。
“是的,但有个取巧的解决办法。”
林恩停下了脚步:“比如,建立一种'教育捐助制度',鼓励富商贵族资助教育事业。”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回报。”
“捐助者可以获得社会荣誉、名誉头衔,甚至税收优惠。”
“他们的名字可以被刻在学校的建筑上,流传后世。”
洪堡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是个非常大胆的构想。”
林恩继续说道:“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现代知识。”
“我们需要更多的工程师、科学家和熟练工人。”
“您的理念与我不谋而合。”
洪堡激动地握住林恩的手。
“我一直在构思一所新型大学的计划,强调学术自由和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柏林大学?”林恩脱口而出。
洪堡惊讶地看著他:“您怎么知道我的想法?我確实计划在柏林建立这样一所大学。”
林恩赶紧掩饰自己的失误:“只是一个合理的猜测。柏林作为首都,正是建立顶尖学府的理想之地。”
两人相见恨晚,一路畅谈教育改革的蓝图。
林恩將自己对未来教育体系的一些理解,也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他。
“如果您愿意,”洪堡最终提议,“我想邀请您参与我的教育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
“不胜荣幸。”
林恩確实是不胜荣幸。这位洪堡先生,可以说是教育界的大神,自己也只是结合后世的一些经验,给他提出一些建议罢了。
就在两人分別之际,一位信使匆匆赶来,递给林恩一封急件。
“南方来的战报,维也纳快陷落了。”
林恩展开信件,虽然早已知晓这一歷史走向,但仍不禁皱眉。
“奥地利快守不住了,弗朗茨二世估计要投降了。”
普俄的提前退出使拿皇长驱直入。
不过,没有办法。这叫做死道友不死贫道。
林恩默默替奥皇哀悼了。
奥地利失败后,拿破崙很快就会把莱茵邦联继续扩大化。
到那时,普法必定再有一战。
洪堡看到林恩的反映,有些担忧的说道:“看来,战爭又快到来了。”
“是的,”
林恩轻嘆一声,从他到达这个世界后,他就一直在被拿破崙撵著走。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了,所以改革必须从速从简。”
即使,这会给他留下非常多的不利因素。
回到住处,林恩立即召集施泰因、哈登堡和莱尔德,商討下一步计划。
“会议进展不顺,但在意料之中。”林恩直截了当地说,“我们需要一个替代方案。”
“什么方案?”施泰因好奇地问。
林恩露出狡黠的微笑:“如果国库没有足够资金,那我们就自己创造资金。”
“你是说……私人投资?”哈登堡惊讶地问。
“正是。”
林恩点头。
“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工业发展基金',吸引那些有远见的商人和开明贵族投资。他们投入资金,获得未来工厂的股份。”
“这在普鲁士前所未有。”施泰因若有所思。
“正因为前所未有,才值得一试。”林恩眼中闪烁著智慧的光芒,“同时,我们还可以与洪堡合作,推动教育改革。只有拥有先进知识的人才,才能驱动工业发展。”
“你已经接触了洪堡?”哈登堡挑眉。
“今天刚谈过。他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林恩没有提及自己对柏林大学的“预言”。
就在眾人討论之际,林恩的副官匆匆进来:“中校,国王召见。”
眾人对视一眼,不知这突如其来的召见意味著什么。
林恩到达时,国王独自一人站在书房窗前。
“陛下。”林恩行礼。
“林恩。”国王转身,脸上带著复杂的表情,“我考虑了你在会议上的建议。”
“我无法全面削减贵族特权,这会引起內乱。”
国王嘆了口气,看得出来,他也顶著巨大的压力。
“但我可以削减部分的宫廷开支,並將这笔资金用於你的炼铁厂计划。”
“感谢陛下的付出!”
林恩非常端正的敬礼。这位国王虽然在军事上说不上什么才能,但至少他不反对自己的改革。
这就是作为臣子最喜欢的开明国王。
“但有个条件,”国王意味深长地看著林恩,“你必须找到方法说服那些反对改革的贵族。”
“我不希望內部分裂,特別是在奥地利即將落败的当下。”
“我理解,陛下。”林恩思索片刻后,说道,“我有个想法,可能需要陛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