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接受他人的意见,其中最多的是魏徵。他们的君臣关係,也成了后世君臣的模范。
魏徵这个人,我们前面讲瓦岗军的时候也提到了他。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又逢乱世,只有出家当道士了。
改变魏徵的,当然不是他去当道士,而是他喜爱读书,並且融会贯通。
他见天下越来越乱,当下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
一个人,读书多了,有了学问了,自然就有人赏识了。
大业末年,武阳郡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他召请魏徵为掌管文书。
魏徵的命运就此因知识而改变,成为元宝藏的文书,相当於今天的秘书。
魏徵的机会再次来临,也是因为知识。
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送来的文书,非常讚赏,便打听是谁写的,有人告诉他是魏徵写的。
李密立即派人把魏徵召了去。
这个世界上,能改变命运的东西並不多,性格能改变命运,算一样;读书能改变命运,也算一样。性格的改变非常的难,读书却很容易,只要坚持去读书,一直读到融会贯通,那么,命运就会改变了。
魏徵就是如此。
他接近李密之后,赶紧抓住机会,向李密进献十条计策。
李密觉得非常新奇,只是没有採用。
魏徵见了,知道属於自己的机会还没到来。
王世充在洛口进攻李密时,魏徵看到机会出来了,当下对李密的长史郑廷页说:“魏公李密虽然屡次获胜,但精兵驍將死伤的也很多了;军费又紧张,对有功的不能论功行赏,志气不高,有这两条就难得与敌人硬拼。不如挖深沟筑高垒,与敌人拖延时间,过不了十天半月,敌人粮尽草绝,不用攻打,他们就会撤兵,那时我们再出兵追击敌人,这就是取胜的方法。况且东都的粮食断绝了,王世充已经无计可施,一心想决一死战,我们实在难与陷入绝境的敌寇爭锋,请慎重考虑不要与他们决战。”
可惜的是,郑廷页並未引起重视,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些话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
魏徵听了说:“这是出奇制胜的良策,怎么说是老生常谈?”说完,拂衣而去。
他知道,自己在李密那里没有机会了。
李密失败后,魏徵跟隨李密归降唐王,到了京师,很长时间都默默无闻,他自己请求去安抚山东,於是授命为秘书丞,驱驾驛车赶到黎阳。
这时的魏徵,虽然有官做,但只是小官。
不久,竇建德率军南下,攻陷黎阳,俘获了魏徵,任命他为起居舍人。
后来竇建德被李世民擒获,魏徵与裴矩西行入潼关,再次成为唐朝的臣子。
好几年没运气的魏徵,突然又有了运气了,那就是太子李建成听说了魏徵的名气,把他召为洗马,並且非常尊敬他。
魏徵对太子的重用,非常的感激,当下尽心忠於太子。
他看见李世民屡建功勋,威望越来越高,当下常常劝李建成早定对策。
他的献计,我们前面也说过了,非常的有远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