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洛阳积翠池宴请群臣,酒喝得高兴时和群臣各以一事为题赋诗。
李世民赋《尚书》: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魏徵赋“西汉”: 受降临軹道,爭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李世民见了魏徵这样的诗,说:“每次魏徵说话,必定用礼来约束我。”
魏徵的整首诗,就是想要李世民做一个汉文帝那样的明君。
不久,魏徵修订完《五礼》,按例应当封一个儿子为县男。 魏徵却请求让孤兄的儿子叔慈受封。
李世民很伤感地说:“卿的这份心意,可以勉励民俗。”於是应许了他的请求。
贞观十二年,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標准。”
李世民听了很生气,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
魏徵立即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於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於现在,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兄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
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
李世民听了,觉得有道理,於是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这时,恰好李世民的皇孙诞生,他召公卿入宴。
李世民对著大臣们说:“贞观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於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於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说完,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至此,魏徵终於完成了他的愿望,那就是——成为一代名臣!
魏徵没有因为自己获得了这么高的地位而膨胀,仍然谨慎小心,对皇帝尽忠。
李世民派遣使者携带金银绢帛到西域各国买马。
魏徵马上进諫,劝阻李世民买马,因为,皇帝前后出行都没走多远,买那么多好马乾什么?
李世民採纳了魏徵的意见,停止派遣买马的使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