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抱著长孙无忌的脖子,號慟將绝。
此时的李治,把长孙无忌看作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谁能想到,不久之后,他將成为李治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人。
长孙无忌比较比李治有经验,当下收住悲伤,处分眾事,安定內外。
李治仍然哀號不已!
他一向孝顺,如今父亲去世,把国家的担子交给自己,他还不知道怎么处理!
长孙无忌对他说:“主上以宗庙社稷交给殿下,怎么能够效匹夫只知道呢!”
他看到李治如此无能,当下秘不发丧。
之后,长孙无忌请李治先回京城,飞骑、劲兵以及旧將保护李治回京。
辛未,李治进入京城,乘坐御马舆,侍卫一如平日,进入两仪殿。
李治任命于志寧为侍中,张行成兼侍中,高季辅兼中书令。然后,发丧太极殿,宣布遗詔,即位为帝,是为唐高宗。
四夷入仕朝廷以及来朝贡的人,听闻李世民驾崩,都慟哭不已,剪髮、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李治又任命李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
这个李勣不是別人,正是徐世绩,也作徐世勣,李世民给他赐姓李,所以,又叫李勣了。
改名后的徐世绩,也开始变了一个人,多了几分滑头,少了几分仗义。这是后话,暂且表过不提。
李治跟著葬李世民於昭陵,庙號太宗。
李治,这个本与皇位没关係的人,终於做到了皇帝。
这是他无比幸运的运气。
他是李世民第九个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贞观二年六月,出生在东宫的丽正殿。
贞观五年,封为晋王。
李治自幼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从小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
李世民曾经问他说:“这部《孝经》说的什么最重要?”
李治回答说:“孝,开始是事奉双亲,长大后是事奉君王,最终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进朝廷想著尽忠,退居在家想到弥补皇上的过错,將顺从其美,纠正其恶。”
李世民听了大喜说:“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此时的李世民,也只把李治当作以后的臣子看待。
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只有九岁,但他悲哀思念之情,感动左右的人,李世民多次加以安慰。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治迎来了他无比幸运的好运气,那就是皇太子李承乾被废弃,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贬,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人计议,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这是別人爭都爭不来的运气,而李治,丝毫没有去爭,就降临到他的头上了!
由此可知,世间上的许多事,不是你去爭,就能爭取到的!所以,面对不是爭取就能得到的东西,往往顺其自然就可以,千万別强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