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重回朝廷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军。
他看到唐朝边境有镇兵六十多万,当下以“时无强寇,不假师眾”为由,奏请裁军二十万,让他们回乡种地。
李隆基对此犹豫不决。
张说道:“边军虽多,但各將帅都只管拥兵自卫,役使兵丁营私。真能制敌,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担心裁减人员会招来寇贼,臣请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担保!”
李隆基这才答应。
结果显示,军队人数虽然少了,敌人依然不敢进犯,国家要省了一大半的费用。
公元723年,李隆基升张说为中书令。
第二年,张说倡议李隆基到泰山举行封禪之事,並与徐坚等人草擬封禪时的礼仪程序,对不合时宜的旧仪程加以改正。
李隆基决定封禪泰山,临行前任命张说为右丞相兼中书令,又命张说撰写《封禪坛颂》,准备刻在泰山之上。封禪时,张说將跟隨上山的执事官,都安排为自己亲信之人,尤其是他的女婿,越级升为五品。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被贬多次,终於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有能力时,要多提拔自己人,以后倒霉了,起码有人关照自己!
其中岳父被称泰山,也因这一次泰山封禪而来。
李隆基的这一次泰山封禪,按照惯例,封禪之后,三公以下所有官员都要迁升一级。
张说利用职权,把本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郑鎰提升至五品,並赐緋色朝服。
李隆基封禪成功之后,大宴群臣,他看到郑鎰,问他为什么升的这么快。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郑鎰哪里敢把实情说出来?当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戏子黄幡绰打趣说:“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岳父称为泰山。
张说再次为相,从公元723年开始算起的话,做到公元726年,一共做了三年,这三年来,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唐朝文学的发展,尤其是诗歌。
张说他自己本身就是个诗人,是一代文宗,號称“燕许大手笔“。
李隆基设立丽正书院,任命张说为修书使,主持其事,让他招纳文学之士,著书立说,宣扬文学。
725年,李隆基將丽正书院改为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继续推动文学的发展。
《全唐文》中收录张说的文章211篇,《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歌293首,可谓在那个年代的高產作家。
我把张说的诗都翻了一遍,竟然没有一首是出名的,我唯一有印象的,就是那首《蜀道后期》的小诗:
客心爭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当然,他写得最好的,就是《鄴都引》,很有曹操的诗风,慷慨古朴:
君不见魏武草创爭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繚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