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军边令诚就是对高仙芝有意见的人,他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都不听从,因此对高仙芝怀恨在心。
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立即入朝奏事,向李隆基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並说:“常清以贼摇眾,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李隆基听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当下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
封常清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討逆无效,死乃甘心!”
当初封常清兵败时,想奔赴朝廷,到了渭南,朝廷有命要他赶赴潼关,封常清当时就写了表文待罪。
如今,要临刑之时,封常清便把此表文交给边令诚,希望他呈送给皇帝。
在表中,他阐述了自己兵败之因,那就是:“臣所將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跟著,又请死,说:“一期陛下斩臣於都市之下,以诫诸將;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將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誑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復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鴆,向日封章,即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结草军前。迴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他这封请死表,可谓早有死志。
所以,他在边令诚宣读圣旨之后,立即引颈受戮。
最⊥新⊥小⊥说⊥在⊥⊥⊥首⊥发!
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蓆子上面。
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著一百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
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
边令诚遂宣示敕书,也是赐死。
高仙芝见了,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说著,又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
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任。
高仙芝大声说:“我於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
但边令诚不听,因为,他就是要高仙芝死。
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嘆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於此,岂命也夫!”言毕赴死。
俩员抗贼大將,就这样被杀了!
李隆基的这一错误处置,不仅自毁长城,还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大唐丧失了俩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將,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事实证明,封常清退保潼关的战略是十分正確,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战爭绝不会旷日持久。可惜的是,李隆基没有给高仙芝和封常清机会,不然,安定安史之乱的大功,就不会成为郭子仪的,而他们也將因平定安史之乱而流芳史册,可惜,有这机会,没这命,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李隆基在赐死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任命大唐第二个名將哥舒翰出马,这一次,他是要和安禄山拼了,所以,给出的,將士最精锐的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