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2 元稹的坎坷宦途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唐穆宗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四年时间,所以,没有什么政绩,也没有什么有名的事件,可以说,他在歷史上,除了留下玩主的名声,什么也没留下。唯一可说说的,可能就是元稹和裴度的爭权。

唐穆宗继位之后,做了很多错事,唯一做对的,就是调裴度回朝。

这不是他有见识,而是藩镇再次兴乱。

他派名將李光顏、乌重胤等人,率十余万军队攻打叛镇,也无一点成效。

政局动盪了起来,他又无力再振朝纲,所以,只有召回裴度了。

裴度自接受委任之日起,便检阅军队,补充士卒,无暇安寢。他又亲自督战西线军队,身临敌境,攻破敌城,斩杀贼將,频频向朝廷报捷。

唐穆宗十分嘉许裴度的忠诚,月月派遣宫中使臣前往抚慰,晋升裴度为检校司空,兼任掌管北山诸蕃使。

这时,身为翰林学士的元稹,决定干倒裴度,谋求宰相。

这个元稹,就是以诗出名的元稹。

一般来说,诗人是很少在政治上成功的,因为诗人浪漫情怀,不懂钻营巴结,哪里能在官场上混得开?

不过,元稹可以,因为,他通过现实的摸爬滚打之后,从有菱角变得圆滑起来,在官场上开始混开。

元稹,他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的后裔,什翼犍之的十四世孙。至於为什么姓元,我们在说魏孝文帝汉化的时候就说过了,他们拓跋氏,改姓元。

元稹有这样的出身,起来自然就容易了。

他的家族久居东都洛阳,世代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义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为歧州参军,祖父元悱官至南顿县丞,父亲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

元稹八岁那年,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元稹上学的担子。

天资聪颖的元稹不负母亲厚望,十五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二十三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二十八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考试,授左拾遗,职位为从八品。

他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他和白居易並称“元白”。

元稹授校书郎之后,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不久,他的岳父韦夏卿授东都洛阳留守,赴东都洛阳上任,由於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捨不下女儿,於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

元稹夫妇由此住在东都洛阳履信坊韦宅。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

元稹任职之后,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再论“諫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唐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

这时的元稹,真是意气风发,菱角分明。

他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被贬为河南县尉。

白居易也被罢校书郎,出为县尉。

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

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公元809年,元稹奉命出使剑南东川。

他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眾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讚誉。

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

但是,他的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將元稹外遣的机会——分务东台。

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於將他排挤閒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