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復,曹太后也就撤帘还政。
这意味著,属於赵曙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他亲政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討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
这时,赵禎逝世已有十四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也就是过第二十五个月后举行完祭礼,再来商议。
这一年,多地发生大水灾,赵曙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賑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
同年,西蕃瞎毡的儿子瞎欺米征归附宋朝。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
於是,赵曙出詔將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討论。
这样一来,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八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
这样的论战,实在浪费时间,因为,说来说去,就是名分的问题,用这么多时间来討论,还不如好好討论急需解决的问题。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欧阳修和韩琦见这样討论下去不是办法,当下由欧阳修亲自写了两份詔书,议定赵曙的生父为皇考,赵禎为父皇,制止爭论。
这时,中书大臣在垂拱殿还在爭论,而韩琦在家中祭祀。
赵曙特意將韩琦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皇帝生父濮王称皇考。
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將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
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
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詔书,只是多了太后的籤押。
太后都籤押了,还有谁反对?
赵曙便立刻下詔停止討论,同时又將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
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將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討论了十八个月的濮议,就此结束。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再次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頊为太子。
赵曙在病中,想起了一件不合理的事,当下对赵頊说:“按照国家的旧制度,士大夫的儿子有娶皇帝女儿的,公主们都因身价高升而避开公婆的尊长地位,这於情於理都说不过去。我总是在想这件事,醒时睡时都为此感到不安,怎么能因为富贵的缘故,而违背一般的人伦长幼之序呢?可以下詔有关部门改掉这个规矩。”
这事他要是办成的话,公主嫁出去后的地位將直线降低,对於娶到公主的家庭来说,是一大福音,尤其是做公主公公婆婆的人。
可惜,赵曙患病,没有实现这一愿望。
这一事,可见赵曙是个非常能体谅別人的人,是个明君。
可惜,老天对待皇帝,也像对待百姓一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
皇帝,在老天看来,也是芻狗!所以,它要皇帝死,皇帝就得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