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拿著苏軾所做的《檜》诗对宋神宗说道:“苏軾在诗中写到『根至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然而龙本应在天上飞腾,苏軾却要在九泉之下去寻找蛰龙,明显是在诅咒陛下啊!”
这时,和苏軾有交情的章惇挺身而出,极力为之辩诬,说龙不一定指人君。
赵頊也说诸葛亮都叫臥龙。
王珪听了,为之语塞。
章惇虽然跟王珪同属“新-党”,並且是他的下级,但此时站在了苏軾这一边。
苏軾在监牢里面,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他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於苏軾在里面,不知道外面消息,也不知道自己会被判什么罪,当下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將为苏軾送饭一事委託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约定之事。
偏巧那个远亲那天送饭时,给苏軾送去了一条熏鱼。
最⊥新⊥小⊥说⊥在⊥⊥⊥首⊥发!
苏軾一见之下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弟苏辙写下诀別诗两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淒淒,风动琅璫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苏辙也为救哥哥四处奔走,到处求情,他甚至请求皇帝,以自己的官职换哥哥苏軾一条命。
手足情深,一至於此!
这一刻,我才知道,苏軾为什么在中秋夜里,把自己最好的中秋词写给弟弟,把自己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弟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嬋娟!
因为,他们手足情深!
朝廷里面也多人为苏軾求情,连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最后是太皇太后曹氏出面挽救苏軾,对赵頊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軾、辙也,而杀之可乎?”
赵頊听了,这才下令对苏軾从轻发落,免苏軾一死,贬謫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乌台诗案,本来就是一次诬陷苏軾的文字-狱,原因是革新派想杀鸡儆猴,处置苏軾,震撼住其他保守派。而苏軾之所以成为目標,就是因为他口无遮拦,名声又大,又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新法,所以,他被看做典型人物,必须打倒。
这些变法派想不到的是,苏軾经歷这一次死里逃生后,变得更加豁达,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於是,一代大文豪,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