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98 苏軾的结局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苏軾在惠州已经够惨了,可是,章谆似乎觉得他还不够惨,当下在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把年已62岁的苏軾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据说,苏軾来到海南岛后,看见写著天涯海角的大石,不由纵声大笑。

人家问他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苏軾回答:“我已经被贬到天涯海角了,看他们还能把我贬到哪里去!”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写诗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軾学。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軾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軾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可见苏軾是真心为海南岛出人才而高兴。

他在海南三年后,宋徽宗即位,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公元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总算熬回朝廷,可惜,在北归途中,卒於常州,葬於汝州郟城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軾的一生,在政治上並没有多大的贡献。他的贡献,主要在文学上。

首先在词的创作上,苏軾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艷科”的传统格局,创造豪迈一派,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直到苏軾,才把词提升到与诗並列的地位。

苏軾的词,充满进取精神、充满了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改变了词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軾的诗,照样取得非凡的成就。

他把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诗歌作品中。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軾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