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来说,国家是他老子折腾成这样的,与他无关,他应当得到同情。
可是,实际上,他也不值得同情!
为什么不值得同情?
因为他没有坚持抵挡外敌的勇气!
在他重用李纲,抵挡住金军的时候,他就应该鼓起勇气,坚持抵挡金人!
可是,他没有,在金人要求合议的时候,马上同意,还把李纲等抗战派贬出朝廷,尽用一些无能的投降派。
他以为,用他的屈曲求全,可以议和成功。
哪里知道,金国是虎狼之国,哪里讲信用?只是欺骗赵桓而已!
最后金人撕毁条约,再次进攻,宋钦宗应当明白,此时的他,除了拼死一战,没有別的路子可以走了!
哪里知道,他相信神棍郭京,使得外城失守。而外城失守后,宋钦宗尤可最后一战,可是,他没有,再次去求和,最后,落入敌人手中,受尽屈辱而死。
战,可能是死,投降,也是个死,可是,赵桓为什么不选择拼死一战呢?
最⊥新⊥小⊥说⊥在⊥⊥⊥首⊥发!
说到底,就是没有勇气!
没有勇气,导致没有了智慧!
我们前面说过,优秀的品质,也是智慧之一!
假如赵桓有了优秀的品质之一:勇敢!
我相信,他一定会拼死一战!哪怕战败而死,也留下个好名声!
一个男人,可以失败,但是,绝不能不战而败!
战而败,那是命运如此,无可奈何;不战而败,那是懦夫,那是蠢人!
宋徽宗赵佶,是个烂人;而宋钦宗赵桓,不过一懦夫,一蠢人而已!
想当初,赵匡胤兄弟,何等英武神明,何等英勇,他们要是知道有宋徽宗和宋钦宗这样的后代,真是气杀他们!
北宋的灭亡,给南宋还有以后的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他们通过思考后,进行深刻的总结,一致认定其祸首就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
明朝內阁首辅大学士王夫之在他的《宋论》里指出:人臣爭胜是最大的祸害,会扰乱正常的纲纪,製造不和谐因素。而小人和君子是自然存在的正常现象,善政的关键不在於消灭小人,而在於避免小人当权,不给小人爭权夺利的空间。然而,熙寧变法造就的新旧党爭却为“君子”和“小人”的爭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尤其可怕的是新旧两党轮流执政。
由於王安石的变法,使得北宋的朝政內訌不断,小人和君子爭斗实在太激烈,把朝政混乱到了极点,產生了极大的內耗,將原有的良好行政风气涤盪一空,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贯等人沆瀣一气的决策层。正是这个近乎於弱智的决策层,做出了灭辽这个完全弱智的决策,导致了靖康之难。
靖康年间,金军背盟入侵时宋人就已经认识到了熙寧变法的危害,削除了给王安石的很多称號,把他从孔庙中请出来。
南宋更是掀起了一股声討王安石的大潮,南宋文人罗大经,写了一本著名的文学史料著作,叫《鹤林玉露》。评价王安石变法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檜之罪也”。明朝人也经常总结宋朝败亡的经验,绝大多数把王安石定为罪魁祸首。
王安石的变法,本身没有错,但是,从他变法开始,打击保守派,开始派系爭夺,使得政局动盪,从这一点来讲,他確实是罪人。但实际上,北宋的灭亡,最大的责任人,还在於宋徽宗赵佶,其次是宋钦宗赵桓,再次才是王安石变法后的动盪政局。
赵佶之所以成为第一责任人,是因为他统治的二十几年间,正是北宋最黑暗、最腐败的统治,他自己只顾过糜烂生活,朝廷任由小人当政,鱼肉天下百姓,使得经济落后,军队毫无战斗力,再加上这些小人没有见识,所作出的决策,都是错误的决策,北宋焉能不灭亡?所以,赵佶真是碎尸万段,都不足以抵消他的罪过!
至於宋钦宗赵桓,他要是不驱赶以李纲为首的抗战派出朝廷,好好组织军队,和金人坚决抵抗到底,大有可能不用亡国。因为,后来的赵构,通过抗战,证明了金人是没法灭亡南宋的。赵桓要是勇敢一点,他一样能做到这点,可惜,他是懦夫,不足以成事。
一个人,病入膏肓,往往是长期累积的;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走到亡国这一步来,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一步步走向亡国的。所谓积重难返,无可奈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