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明代农村调查  奋斗在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周梦臣本来想去拜访张叔大,两人好好商討一下,张叔大对这个话题,定然是很感兴趣的,而且张叔大博览群书,学识见识都不错,定然能给周梦臣很多灵感。此刻想来,这个老者也不错。

毕竟,从之前的只言片语之中,可以看出来,这个老者也是一个行家。或许能给周梦臣完全不同的思考。

周梦臣长嘆一声,说道:“我在乡下最大的感悟就是,其实乡下最需要並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將最普通的水车普及下去。”

刘老尚书听到“高科技”这三个字,眉头微微一皱,他不大明白,却没有细问。反正联繫上下文的意思,这三个字的意思猜都能猜出来。並不影响两人之间的谈话。

周梦臣是有感而发,並没有多在意,只当眼前的是一个普通的老头,最多是在水利上有所建树的老头而已,毫无心理负担的继续说道:“先人开沟壑而灌溉,估计是以神农氏为始,而用水车水排,是东汉就已经成熟的技术,可是我在周家村看到的,却是一塌糊涂水利,也没有什么水车什么的。全部是靠天收。实在是-----”

周梦臣轻轻摇头。

正如周梦臣说的。

周梦臣在周家村这一段时间之內,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在周家村忙著,但也抽时间去周围几个村子看过。发现周家村並不是一个例。

这些並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可以说几千人年,先人们都写入书籍之中的技术,很多都没有得到应用。

这固然是湖广这些地方,涝多旱少。

但也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古代的科学技术,上限很高。有很多让现代人都感嘆的技术,但是同样下限也很低,大多数技术都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扩散非常慢。就好像全国各地每个存在几乎都有的石磨,是北魏年间的技术。千余年来根本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周梦臣在周家村的作为,其实並没有超出这个时代。

更多將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起来。

教会了周家村本地百姓怎么造水车。

而这种水车,大明各地已经有了不知道多少。当然了,很多人都会造。当然了,周梦臣还是有別的贡献的。就是出钱。

很多时候,农村的情况之所以如此悽惨,並不是没有技术,而是缺钱。

周梦臣带回去的用於买地的钱,了一大半。也正是如此,周家族长才开祠堂,费了好大功夫,將各家的土地均出一块三百亩的旱田给周梦臣的。

周梦臣一直以为他从后世带来的科学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现实给了他重重一棒,有些问题,科技技术並不能解决,唯有钱能解决。

刘老尚书比周梦臣更清楚下面的情况。

周梦臣仅仅是在周家村一地看过而已,当年刘老尚书临危受命,视察河工,三个月能开十几条渠,疏浚山东七十多条河流,不敢说脚步踏遍整个山东,但是山东西部,河南沿著黄河一带,他都是细细勘探过的。

总体来说,情况比周梦臣看的更加严重。

这也是古代的生產方式有关係。

明清时代的土地制度,一直佃户制度,也就是地主並不直接经营土地,而是將土地佃给佃户耕种。精耕细作的情况下,每一家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而最简单的水利工程都不是就如同周家村一般。

改变的都不是几亩十几亩的土地。最少一个村子,数千亩上万亩的土地。

这样的工程,根本不是佃户们协作就能做成的。

而地主也没有这个动力做这一件事情,因为很少有地主能有数千亩,上万亩土地。所谓千年田,八百主。虽然每家每户都不愿意卖出土地,但是以长尺度的时间观察,土地变动还是很频繁的。有诸子分家,將一块完整的土地分成很多小块的,也有家中有人中举人,扩张土地,等家中没有人能继承科举上的成就,这些土地也就丟给別人了。

就好像周家一场大病,就不得不將土地给卖掉。

再有就是土地之中复杂关係,比如田骨田皮也就是使用权与所有权。等等这些复杂的关係,都阻碍了兴建水利的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土改的原因,如果不进行土改,將这些数百年来陈陈相因的土地关係一笔勾销,在农村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倍功十分之一都未必有。旗帜鲜明的证明了,什么叫做生產关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周梦臣將他在周家村一些经歷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还有这些感嘆。

当然了,周梦臣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交浅言深,什么生產关係生產力云云,都是周梦臣內心之中腹誹,並没有宣之於口。

刘老尚书听了,对周梦臣又多欣赏了几分,不过,他也调整话题农村的具体情况上谈了,而是详细说起周梦臣在水利上几个新鲜的发明,说道:“说说你改进打井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