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未受过正规教育,却凭藉著自己的才智和勇气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1912年,23岁的亨特在阿肯色州开启了种植事业;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农產品价格飆升,为亨特带来了人生的第一笔巨额財富。
到了1957年,《財富》杂誌估计h.l. 亨特的財富总额在4亿到7亿美元之间,使他躋身当时全美最富有的八人行列。
而亨特家族的后代也並未止步於此,他们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遇:尼尔森-亨特投身於利比亚的石油產业,虽然后来因政局动盪导致油田被收归国有,遭受了高达40亿美元的潜在损失;
卡罗琳-亨特创立了一家酒店集团並亲自出任董事长;
拉马-亨特则参与创立了北美橄欖球联盟及北美英式足球联盟,並將橄欖球年度总决赛命名为“超级碗”;
斯万尼-亨特不仅担任过美国驻奥地利大使,还在哈佛大学甘迺迪政府学院任教。
可以说,亨特家族的影响在美国的政治经济领域无处不在。
进入1970年代初期,大豆成为了美国的一项关键出口產品,不仅广泛应用於饲料和食用油生產,也逐渐成为美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1973年夏季,大豆需求激增,甚至导致现货市场出现断供,迫使美国政府暂停大豆出口——对於非主食类农產品而言,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豆成为了眾人瞩目的焦点。
嗅到商机的尼尔森-亨特决定动用家族资源,投身於大豆市场的投机活动。
尼尔森-亨特在1973年,开始在中东市场收购实物白银,同时在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市场上买进白银期货合约。
这一决策极具战略眼光,亨特家族在白银价格上涨之前抓住了最后的机会,在价格低谷时积累了大量的头寸。
到了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经购买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白银现货,並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购入了35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合约,一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白银持有者之一。
1979年夏天,尼尔森-亨特终於发起了总攻。
他计划將白银价格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其像黄金一样爆发性增长。
这场即將上演的商品期货史上最壮观的悲剧之一,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標,尼尔森-亨特通过其掌控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向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白银的买入指令。
这家看似神秘的投资公司,实际上仅有两类股东:亨特家族以及沙特的一些王室成员和富豪。
如果硬要类比,你可以將这家公司看作另一个“黑石集团”——一个贪婪的董事会加上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匯投资者。
尼尔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通过多家华尔街经纪公司完成了这些购买指令,包括希尔森、贝奇等知名投资银行。
隨著市场中出现的巨额买盘,银价迅速从每盎司6美元飆升至11美元,但市场上没有人知道背后的买家是谁。
美利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调查交易记录,最终发现大部分买单来自一家在百慕达群岛註册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
被侵犯核心利益的它们,当然不会就这么被轻易糊弄过去。
最终,经过各方更加深入的调查,深藏幕后的亨特家族才最终浮出水面。
得知这个消息的所有人,全都感到非常震惊;
很快,纽约和芝加哥的每一个交易商都得知亨特家族就是“国际金属投资公司”的幕后老板。
而亨特家族,此时正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体量足以媲美后世华夏的中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