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朝天子  大汉:我是皇太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就这样,到了第三天,寇釐带著寇淑、荀淑前往东观,荀淑虽暂时不能入內,但也有一个好去处,邓騭的弟弟邓京是郎官,在光禄勛官署任职,能够与邓氏子弟接触也对荀淑大有好处。

这一路上,寇釐不断教导女儿和荀淑认识经过的各个衙门官署,並解释其各自的职责,寇淑也终於见识了洛阳宫廷的森严。

汉洛阳是在周公打造的洛阳城基础上建设的,北为邙山,南为洛河,分內外城,普通老百姓多住在外城,权贵住在內城,不过权贵大多在城外有別墅庄园。

洛阳城的防御有四道体系,第一道是驻扎在洛阳城外的北军五校尉,把守洛阳十二个城门的城门校尉以及负责街道和皇宫宫城外围治安的执金吾。

第二道是卫尉下辖的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等,这些人马负责宿卫皇宫宫城。

第三道则是省外宫殿宿卫,也就是光禄勛下辖的东汉郎卫系统主要包括五官、左、右三中郎將;虎賁、羽林中郎將和羽林左、右监所属各部分,共为七署。

其中,五官、左、右中郎將之署合称“三署”,不过到了东汉时期,三署郎的宿卫作用渐由部分宦官和虎賁、羽林所夺,这些郎官变成了掛职,安排那些有能力的后备官员,皇帝时不时招见他们加以考核。

而最后一道,也就是第四道省中宿卫职官,则控制在宦官手中,有黄门令、中黄门、掖庭令和永巷令等,太后宫、皇后宫和东宫的宿卫职官亦属省中宿卫职官之列。

而在宫廷之中,皇帝和太后分居两宫,皇帝在南宫,太后就在北宫,皇帝若是在北宫,太后就在南宫,也都各有一套人马,中间通过一条復道连接。

搞清楚了这些,寇淑也彻底明白过来,为什么东汉那么多外戚专权却没有出现篡位,为什么汉宫多政变,宦官地位不断提升,但却撑了两百年,原因就在这巧妙的政治平衡中。

外戚基本都是开国元勛之后,在中央和地方拥有庞大的势力,皇帝年幼时,外戚一旦被任命为大將军、录尚书事就可以迅速控制住局面。

不过外戚对军队的控制很薄弱,中央军分成多股力量,其高级將领如校尉、中侯多用士人,负责监督,而实际掌握军队的各部司马又都是精心挑选的將领,这些人只认尚书台的詔书。

即便外戚贵为大將军,又可以任命一堆军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外朝和尚书台的士人牵制,外戚想完全控制中央军难度非常大。

偏偏宦官掌握著宫廷,负责决策的尚书台又在省中,所以皇帝完全可以依靠宦官的支持控制尚书台,从而一纸詔命干掉执政的外戚集团。

宦官虽然控制著內廷,但外朝是士人,尚书台负责做事的又是士人,不允许使用宦官,宦官只能通过爪牙发挥作用,即便专权也十分有限。

外戚和宦官都有权限,皇帝只要做好平衡,就可以控制中枢,而控制行政权的士人虽然拥有庞大的影响力,但没有兵权,只能做执行的活,想骑到皇帝头上还是很难。

这一套体系的平衡做得非常好,不过隨著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逐渐出现了,一旦外戚和宦官勾结起来,皇帝必然被架空,跋扈將军梁冀这等控制朝堂二十年的大外戚能出现,必然联合了一大堆宦官。

若是皇帝的两条腿外戚和宦官打架,士人们又会乘机做大,这些人和外戚集团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繫,他们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干掉底层出身的宦官集团。

这种斗爭越来越激烈,到了桓灵期间登峰造极,引发了一连串政变和两次党錮之祸,但即便如此,汉廷还能勉强支撑,最后的崩盘是汉灵帝犯傻,直接打破了平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