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永票號被查封第二天,就又大张旗鼓地重新开业了。为了让百姓安心,朱標还特意让朱元璋提了块匾,老朱大笔一挥,写了“商家典范”四个大字。而有了这块匾之后,天永票號的生意自然更上一层楼,既然皇上都觉得没问题了,那老百姓自然信得过了。
不过朱元璋还是对他的宝钞念念不忘,在朱標的谋划下,大明政府推出了大明龙钞,这种钞票背后是一只威风凛凛的五爪金龙,正面则写著各种面额。为了挽回被大明宝钞弄丟的信誉,天永票號郑重宣布,真正的大明龙钞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在天永票號兑换等量金银。而天永匯票以后只充当储蓄凭证。
对此朱標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本来纸幣和存摺就应该分开用,之前天永匯票的大肆流通,说到底还是因为纸幣並未真正形成体系。在天永票號和大明官方的联合之下,纸幣信用得以保证,短短一个月时间已经迅速在应天流通开来。
朱標此时已经开始筹措著將天永票號开设到外地了,毕竟在官方的支持之下,这件事情並不算什么难事。而且开设分號还可以为他增添一项新的收入——异地匯兑款。
举个例子,在如今交通不便的明朝,商人们想要將应天的几万两货款带到山西去做生意,但是一路上僱佣车队需要钱,僱佣鏢师需要钱,运气不好被人抢劫了便是血本无归。但是现在可以將银两寄存在应天的天永票號,然后凭存款时的票据,在当地的分號取出银两,整个过程安全快捷,只需要一点手续费即可。
就这样,第一批天永票號的分號迅速开在了各主要城市,交通枢纽,还有配套的万有商行。只不过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所贩卖的货物也有所不同罢了。按照朱標的估计,如果各大城市的分號顺利开设,那未来一年的收益,保守估计也是千万两。
正当朱標在太子东宫中规划著名商业版图的时候,朱元璋又不请自来。
“標儿啊,咱真得好好谢谢你这一百万两银子,咱兜里有钱了,腰杆子就硬了,连打仗都有底气了!”
在派徐达诸將北伐的时候,朱元璋大手一挥,又给他们添了十万大军,每个人先发两个月的军餉。至於说洪武皇帝为什么突然那么大方了,那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有钱了!
“这下子您知道经商的重要性了吧,我下面还打算把一些国有產业规模化,再將商人经商的税收统一了,爹,我看咱大明的国库该多盖几间了,要不然我怕白的银子装不下,嘿嘿。”
谁知朱元璋沉吟片刻之后,突然说出了一句。
“经商好是好,可是如果商人没有底线,也是会带来极大的麻烦。”
“您怎么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朱元璋嘆了口气,“前阵子陕西大旱,颗粒无收,倒是涌现出不少灾民。朝廷调拨了粮食派了官员去賑灾,本以为事情都解决了,谁知道当地的商人居然囤积米粮,高价售出,导致现在还有老百姓吃不上饭,已经有上万人沦为灾民,沿街乞討了……”
朱標异常震惊,“我去,居然还有这种事,那按您老的脾气,还不把他们家抄了,把人都宰了?”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你以为咱不想啊?只是他们隱藏的极好,每次派去的官员都没有查探出个究竟,咱也怀疑是不是这些人跟官员也有勾结,要不然咋能知道消息这么快。而且咱前段时间刚下旨鼓励经商,不许盘剥商人,这时候没有证据就去抄人家的家,那不是落了人家口舌?咱现在也是头疼得狠吶!”
“要不我给您支个招,您就写个圣旨派户部侍郎黄长龄去賑灾和平抑米价,肯定能办得妥妥帖帖!”
朱元璋挠了挠头,“咱怎么没听过户部有这么个侍郎啊?莫非是新调任的?那咱不可能不知道啊。”
“那个,爹。黄长龄就是我的化名……我是让您给我个名头,派我去。”
朱元璋噗嗤一声笑了。
“我说標儿,你咋起这么个名字啊?”
朱標满脸黑线,没想到居然有朝一日被朱元璋给嘲笑了。
“那黄不就是皇家的皇嘛,长龄是我给自己起的字,表达我希望长命百岁的美好意愿,那我总不能就直接叫朱標或者皇太子就去了吧,那能查到啥。”
朱元璋摸著下巴思考著。
“你说的確实有几分道理,对付这帮狗东西是该留点心眼,那咱明天就下圣旨,派你黄大人去賑灾,再给你一万石米粮,够用了吧。咱也没別的要求,把那帮为富不仁的商人都给咱办了!”
朱標比了个ok的手势,也不管老朱能不能看懂。
“放心吧爹,咱肯定办他!不过粮食就五千石就足够了,我自己还有粮食,正好推广推广。”
“你还有粮食?什么粮食?”这下换成朱元璋好奇了。
“让我卖个关子,晚上您带著我娘过来吃饭,我请您吃点新鲜东西!”
……
傍晚时分,太子东宫早早地就备好了晚膳,只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顿饭好像朴素的过了头:清蒸红薯、烤红薯、红薯粥、红薯梗拌菜、土豆丝、蒸土豆、土豆泥。都是厨师在朱標的指挥下完成的。
朱元璋带著马秀英,换上了便装,来到了太子东宫,二人一进门便发现这朱標的宴席並没有什么大鱼大肉,反而都是他们没见过的东西。
“爹,娘,快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